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安仁县志

安仁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魏鈊等修,郑长瑞等纂。魏鈊,字容齐,山东东阿人,举人出身,乾隆九年(1744)任安仁县知县。此志于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魏鈊设局始修,至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书成刻印。此志可贵之处,在于广征博览,考证精确,对旧志订谬正伪。如进士逄汝霖、汝丹旧志云同怀兄弟,然其一中徽宗宣和榜,一中度宗咸淳榜,前后相距百余年,何能同怀,因据宋史予以改正。侨寓陈绩,登绍圣进士榜,安得兴安监镇,此志亦予订正,以求传信。旧志赋役多有不符,此志取正于《赋役全书》,自康熙元年,按年备录,俾民生国计,皆有所稽。惟全书不及武备,人物志亦过于简略,应是此志美中之不足。② 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朱潼修,徐彦楠等纂。朱潼,字莲庄,浙东归安(今属吴兴县)人,监生出身,同治五年(1866)任安仁县知县。《安仁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印。旧志有目无纲,此志体例,悉遵新颁程式,为纲十,目五十四,间有旧志之目,为此志之纲者。旧志所列小引,均属散文,此志于十纲之首,仿雍正通志之例,改用四言韵语,以使纲目不至混淆。旧志记载,间有失实,此志特为改正,并加按语,说明参证典籍。旧志名宦志中列教谕于县丞之下,此志以乾隆七年,部议以教官职司教士,会祭班次,教官入七班行礼,公所坐次,教官列于县丞之上,故此志不名宦,改教谕居县丞之上,应是其斟酌得宜之处。

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张景垣修,张鹏等纂。张景垣,高苑人,曾任安仁县知县。张鹏,邑人,拨贡,候选州判。安仁县志于明代已有三修。迄清康熙知县陈黄永一修,知县周元良二修,乾隆知县谭崇易三修,嘉庆知县侯铃四修。此志乃继嘉庆侯志作。《安仁县志》同治八年(1869)刻本。全书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首序、例、纂修姓氏等。分为:卷一,天文志。卷二,舆地志。卷三,营造志。卷四,风土志。卷五,赋役志。卷六,学校志。卷七,典礼志。卷八,职官志。卷九至卷十一,选举志、人物志。卷十二,列女志。卷十三至卷十五,艺文志。卷十六,事纪、外纪。末以拾遗终。此志天文分星野、星占,连篇累牍,殊不合邑志体裁。图绘仅一县城图,余则详其八景,无裨史要。

猜你喜欢

  • 新修本草

    五十四卷。唐苏敬(生卒年不详)撰。苏敬,事迹不详。显庆二年(657),苏敬等二十二人奉敕对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校订,并广收当时所知药物,撰著《新修本草》,于显庆四年(659)成书。此书有《本草》二十一

  • 读史镜古编

    三十二卷,清潘世恩撰。潘世恩(1770-1854),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第一;授修撰,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偕纪昀经理四库全

  • 张文僖公文集

    十四卷。《诗集》二十二卷。明张升(1442-1517)撰。张升,字启昭,号柏崖,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官庶子,后进礼部尚书,谥文僖。著有《张文僖公文集》

  • 乐部

    一卷。不著撰者。辑佚书,清马国翰辑。此书系从《太平御览》中辑出。马氏以为此乃隋时人所作,作者已考。书中首节载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等乐,并列举其乐器名称、种数、每部乐工人数、乐曲名目等内容

  • 经义管见

    一卷。清饶一辛撰。饶一辛字冶人,南城人。此书成于雍正三年(1726)。共有七个图说,周易统天旋卦赋一,说卦传论一,纳音五行论一,古今本得失论一。对于周子太极图、邵子先天图多有攻击驳斥,而饶一辛自己造的

  • 吉林探源书舫丛书

    二集,二十六种。清盛福编。盛福字介臣,吉林人,生卒年不详。据王璧序称盛福“器景宏深,不求闻达,性惟嗜书,孜孜不倦,有《探源书舫丛书》之刻。书凡二集,其初集为择取古今撰述之有功名教者,辑先儒之格言,明理

  • 悟真篇注解

    三卷。明张位(详见《问奇集》)撰。宋代张伯端所撰《悟真篇》传世后,曾有诸家为之作注,各家所见不同,一般认为翁保光注本较近于经旨。元代以后,由于多有窜乱而失原貌。张位撰此书,就是想明其经旨,为学者释迷正

  • 蔡中郎集

    十卷。汉蔡邕(133-192)撰。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开封)人。邕性至孝,三世同居。少博学,师事太传胡广。好辞章、数术及天文,喜好音律,又善鼓琴。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建宁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 广卓异记

    二十卷。宋乐史(930-1007)撰。乐史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太平兴国五年(980)赐进士及第,官至留司御史台。博学强闻,著作宏富。除本书外,尚著有《太平寰宇记》、《

  • 蜀汉本末

    三卷。元赵居信撰。赵居信,字季明,许州(今属河南)人。至治(1321-1323)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是书遵《资治通鉴纲目》之说,以蜀为正统。主要叙述了桓帝延熹四年(161)至晋泰始七年(271)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