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惕斋经说

惕斋经说

四卷。清孙经世(1783-1832)撰。经世字济侯,号惕斋,福建惠安(今惠安县)人,学者,陈寿祺弟子。道光辛卯优贡生,参加廷试时,死于京城,享年五十岁。经世少时喜读《近思录》,后沉研经义,深于理学,而治经又穷探训诂。曾宣称:“不通经学,无以为理学;不明训诂,无以通经;不知声音文字之原,无以明训诂。”又说治经当体之身心,用之家国。曾试图编定经义,纂集古今论学谈治之类加以辨明,名叫《通经略书》,因壮年去世,未能成功。除本书外,还著有《说文会通》十六卷、《尔雅音疏》六卷、《释文辨证》十四卷、《韵学渊源》四卷、《十三经正读定本》八十卷、《诗韵订》二卷、《经传释词续编》八卷、《周易本义发明》十二卷、《四书集解》十二卷、《春秋例辨》八卷、《孝经说》二卷、《夏小正说》一卷、《读经校语》四卷等。根据经世弟子陈金城所写经世传记,《惕斋经说》应为六卷,本书仅有四卷,当是校刊时合并了。书中说虞周朝数,最称博辨。认为朝礼所垂,其为非常之举者,不可以年计,而常礼则是虞时把诸侯分为四部,部各一岁,四岁而周。至周则把诸侯分为六部,部各升降一岁,六岁而周。以四岁为周,是因为合计巡守之岁,共为五岁,统括四部计算,则是五载四朝,从各部计算,则是五年一朝。大体上是依据《尧典》与《王制·大行人》为准则,而驳斥了马、郑、孔、胡、韦、王各家的谬误。解释《关雎》,认为如果象《传》、《笺》所说“哀乐”指太姒求女,那么诸侯和世子女媵已备,何须别求。更如《集传》所说,那么文王未娶之前,不应预先有宫人,即日为王季宫人,也应代为哀乐,所见极是。但认为是诗人追叙其事,代文王着想,则近乎臆断,鲁、韩及其他各家均别有解释。本书在字说方面尤其详明,如《诗》中还、睘、鹑、鸢、蒹、薕等字,《左传》中泽、疥、薳等字,《周礼》的稿、軓、轨、、齍等字,《礼记》的腯、肥、卺等字,《论语》中奡、逢、放、虑等字,以及诸经的裒字,都剖析至精。订改《释文》及《说文》五十多条,分为补备、删讹、考正、依定、据勘、参酌、兼存各体,尤其可证二书的得失。至于《说文解字假借考》一部分,搜摭广博,宜作专编。书中有徐树铭、苏廷玉所作二序,杜彦士所写挽诗六首、陈金城所撰传记一篇。苏廷玉就是刊刻经世遗书的人。有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猜你喜欢

  • 东谷赘言

    二卷。明敖英(详见《慎言集训》条)撰。敖英在自序中说:“古者士大夫老而明农,日坐里门以训其乡之子弟。予往时奔走名途,窃有此志焉。及得请东归,已成勃窣翁矣。里门之役莫偿初志,乃闭关习静,以送残龄。门生故

  • 郑氏仪礼目录校证

    一卷。清胡匡衷撰。胡氏另有《仪礼释官》,已著录。《隋书·经籍志》录《三礼目录》一卷,郑玄撰,又称梁弘景注一卷佚亡。今《目录》散存三《礼疏》中。胡氏从《仪礼疏》中钩稽出郑氏《仪礼》目录,并引唐孔颖达、宋

  • 江阴县志

    ①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蔡澍修,罗士瓒续修。蔡澍(1674-?),字和霖,山东高苑人。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十三年选授江阴县令。其在任九年,颇有政声,“妇孺咸识其面,事至裁决如神”。罗士缵,字鬯

  • 碧悟轩诗词

    一卷。清许桐撰。许桐,生卒之年不详,字壮秋,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汪予周之妻。清代文学家。此书有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 文释

    一卷。南朝宋江邃(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江邃字玄远,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人。元嘉(424-453)初,为太学博士,累迁祠部郎,兼散骑常侍,又任司徒记室参军等。广收事物常语,精加解释,撰成此书。

  • 算经

    一卷。佚名撰。敦煌卷子本,原藏敦煌千佛洞,现在巴黎国立图书馆,编目为敦煌《将来目录》第3349号。该卷算经于1899年5月25日为在洞道士王园箓(?一1931)因洞壁破坏从中发见。1907-1908年

  • 水道源流

    五卷。清胡宣庆撰。胡宣庆,字余庵,星沙人。咸丰举人。著有《图史提纲》等书。《水道源流》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共五卷,主要考订直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

  • 王志

    二卷。清末民国初陈兆奎撰。兆奎籍贯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是兆奎辑录其师王闿运应答门人之作。谓之“王志”,是取《郑志》的体例。但《郑志》是郑玄弟子追论其师之言及应答之作,大都于经义有所发明,由此可见汉

  • 临证指南

    见《临证指南医案》。

  • 经术要义

    四卷。清高元标(生卒年不详)撰。高元标字琴山,嘉兴(今浙江省)人。《经术要义》是高元标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是杂采旧文,分门排纂。自孝行至闺范,共分二十五目,书末附有报应一门,与其它杂纂之书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