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济生方

济生方

八卷。宋严用和(约1199-1267)撰。严用和,字子礼,南康(今属江西省九江市)人,十二岁从当时名医刘开学医,十七岁独立行医。作者经三十余年实践,博采前人良方及民间验方,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于宝祐癸丑(1253)撰成《济生方》十卷,又于咸淳丁卯(1267)撰成《济生续方》八卷。《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原书久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出,已不及原书之数。原书作者有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今本仅存论五十六篇,方二百四十余首,分为八卷。卷一首论制方,次论补益,然后载虚损、五劳六极之证;卷二载咳嗽、喘、吐衄、翻胃、呕吐、噎膈、哕、腰痛、肋痛诸证;卷三载风、寒、暑、霍乱、湿、痹、疝、阴、疸、蛊、脚气诸证;卷四载水肿、积聚、癖、痰饮、健忘、消渴、遗浊、泄泻、下痢、小便、大便诸证;卷五载目、耳、鼻、口、齿诸证;卷六载血气、带下、血瘕、崩漏、搐搦诸证;卷七载求子、妊娠、产后、产后中风、产后血崩诸证;卷八载丁疮、肺痈、痔、瘘、疥、癣、瘿瘤、瘰疠、金疮诸证。可见此书门类分明,条理清楚,受《和剂局方》及《三因方》影响明显。书中每证皆立论于前,列方于后,议论精详,处方严谨。重视脏腑辨证,详究脉因证治,善于调气,兼补脾肾,集方简要,注意制方法度,讲究药物炮制,这是此书最主要特点。作者提出“补脾不如补肾”的主张,为明代命门学说之导引。他在论“遗浊”中说:“心受病者令人遗精白浊,肾受病者亦令人遗精白浊,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故也。”这是“心肾不交”说之先声。作者还在其他一些理论问题上有自己的创见,如指出消渴证注意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盐食及面等,颇值重视。作者还提出,治病应重视脉、因、证、治。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此书所载之方用药平和,多切实用,深得后世医家推重。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间吴县袁廷梼贞节堂抄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1956-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上、下册影印本,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重订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四书臆说

    十二卷。清李锡书撰。锡书字见庵,山西静乐(今山西静乐)人。是书卷一说《大学》,卷二说《中庸》,卷三说《论语》、《孟子》,卷四、卷五、卷六泛论,卷七、卷八说孝、说道、说心、说理、说气、说性、说情、说才、

  • 杨家府演义

    八卷五十八回。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即纪振伦,字春华,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明代小说家,生卒年不详。又有说作者是熊大木(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无确证。又说作者为无名氏。该书为长

  • 春秋左传杜注校勘记

    一卷。清黎庶昌(1837-1897)撰。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清末学者。廪贡生,官至川东兵备道。初从学于郑珍,后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

  • 乐典

    三十六卷。明黄佐(1488-1566)撰。黄佐字才伯,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少詹子。其学说以程、朱为宗,后人称他为甘泉先生。是书自第一至第十二卷为《乐均》,自第十三至第二十一卷为《乐

  • 铜山县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崔志元修,左泉金等纂。崔志元,清山右凤台(今山西晋城)人,道光八年知铜山县事。崔志元莅任铜山,延左泉金等纂修县志,历九月而成书。卷首有知府潘榞序、崔志元序、凡例、捐刻姓氏,以及诸图

  • 苏邻遗诗

    二卷。《苏邻遗诗续集》一卷。清李鸿裔(1831-1885)撰。李鸿裔字眉生,别号香严,晚年因居近苏子美沧浪亭,又号苏邻。中江(今四川沱江)人。咸丰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鸿裔少好词章,工书律,年未四十多

  • 尚书骈枝

    不分卷。清孙诒让(1848-1908年)撰。孙诒让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同治六年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主要著作有:《周礼正义》,总结旧说,为历代解释《周礼》的较完备的书

  •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

  • 亘史抄

    明潘之恒(生卒年不详)撰。本书在《明史·艺文志》中记载为九十一卷。书前有顾起元序云:内纪内篇以内之,而忠孝节义、懿行名言之要举。外纪外篇以外之,而豪杰奇伟、技术艳异、山川名胜之事彰。杂纪杂篇以杂之,而

  • 重修蒙城县志

    十二卷。汪箎修,于振江、黄与绶纂。即《蒙城县志》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