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老子注

老子注

①二卷。汉河上公注。河上公,汉代人,姓名、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真经注》。先秦诸子研究《老子》一书的史料今存甚少,《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还可散见残文。战国时韩非虽有《解老》、《喻老》二篇,但不是逐句释解全文。传说西汉刘向雠校群书,校定《老子》为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但无注本流传。河上公《老子注》一书,分《道经》、《德经》上下二篇,逐段逐句注解经文。其注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为要旨,阐释道为天地之本始,提倡以道治国、以道立身、以身导民;以清静无为、道德化民之治为上;认为修道于身、于家、于乡、于国,都各有其益而无害;认为理想的君主应为万民之父母,公正无私,为民兴利除害;主张守身修道,反朴归真。后世学者研究《老子》,对河上公其人其书争议较大。关于河上公其人,一是据《史记·乐毅传赞》,称战国时有河上丈人,授黄帝老子之学予安期生,几传而至盖公,盖公被曹相国请为师,因而认为河上公为秦人。二是据晋葛洪《神仙传》,称河上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因以为号,精研《老子》,时汉文帝推崇道家,常遣使往求讲解《老子》经义,授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予文帝,因而认为河上公为汉文帝时人。三是据文体认为另有东汉人假托其名。关于其书,有学者据《汉书·艺文志》不载此书和章句体产生于东汉,认为西汉无河上公《老子注》而欲废之。有的学者据《随书·经籍志》录有《老子道德经》二卷,题“汉文帝时河上公注”,题下注云“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因而认为有两河上公,各有《老子注》,今所传是汉文帝时河上公书。现代学者考证,河上公注本三国时已流行,因而认为此书作于东汉章句盛极之时,此说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河上公《老子注》实出于汉,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其《注》文笔简古,为民间流派之楷模。道教学者引其文,常称“混元道德经”,对于道教文化影响颇深,对于后世研究《老子》,也是难得的史料。现存宋麻沙刘氏刻本,明《六子全书》本,明《道藏》本,清《增订汉魏丛书》本,民国八年(1919)《四部丛刊》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经》),清《四库全书》本。②二卷。魏王弼(226-249)撰。王弼,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王弼少年即享盛名,好老氏,通辨能言,曾在何晏手下任尚书郎。后来因曹爽、何晏在政治上的失败而受牵连,被罢官免职,而后病死,年仅二十四岁。王弼在短暂的一生中,著述甚丰,主要有《老子注》、《老子指例略》、《道德略归》、《周易注》、《周易穷微》,还有《论语释疑》等。《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真经注》、《玄言新记道德》、《老子道德真经注》、《集注老子》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容并无区别,只有或为二卷、或为四卷之差。汉代研究《老子》的学者,曾受崇于汉初,被黜于武帝以后。虽然刘向曾以官学地位编定《老子》篇章,但他未能深入研究,也无注本。其以前的研究史料多已亡佚。其后有庄尊《老子指归论》、河上公《老子注》二书流传于民间,不受官方重视。王弼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相沟通,合称为三玄,创魏晋玄学之源流,他作《老子注》,又开官学流派之先河。他运用简畅的语言,抒发己意以阐述《老子》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他贵无主静,把道解释成无,认为道是无的称谓,无是天地万物的本始。他提出“天地虽广,以无为心。”等玄之又玄、无中生有之说。认为有和无的根本是无;动与静的根本是静。认为有起于无,动起于静;天地万物都是有,是有都动。他主张无为而治,但不考虑历史条件是否允许。王弼《老子注》与河上公注本相比,在经文及章序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也与古《老子》相距较远,注文中也难免偏颇之处。尽管如此,后世依王弼注本研究《老子》的学者仍然很多。其注本与河上公《老子注》并行于世,是目前流传较广、成书较早、影响较大、参考价值较高的古注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明《三子合刊》本、清《子书百家》本、清影印《古逸丛书》本,皆标名《道德真经注》,都是四卷本;明《中都四子集》本、清《四库全书》本,都标名《老子注》;明《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本、明《三经晋注》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真经》;民国年间《百子全书》本、《四部备要》本、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真经注》。③四卷。见吕惠卿《道德真经论》。

猜你喜欢

  • 席氏读说文记

    十五卷。清席世昌(生卒年不详)撰。世昌字子侃,常熟(今属江苏)人。关于此书的成书经过,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载:“子侃得惠校《说文》本(即《读说文记》)而善之,欲推广其义例,作《说文疏证》,草创未就

  • 说文正字

    二卷。清王石华、孙凤卿同撰。王、孙二氏之生平未详。是书依《说文》字部,写为正字,并附古文篆籀,或字之变体。去掉徐铉所增之字,分为上下两卷。其于文字源流,叙述简明,可使学者循览易了。不失为小学之津要。

  • 可园文存

    十六卷。附《寿藻堂文集》二卷。陈作霖(1837-1920)撰。生平详见《可园诗存》(辞目)。陈作霖关心国事,工诗能文,尤擅骈体。其人本不欲以文自见,惟于乡邦文献,及一切有裨国计民生之重大者,必留意探讨

  • 齐谐记

    一卷。南朝宋东阳无疑撰。《隋志》载东阳无疑为散骑侍郎,鲁迅亦谓“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有《齐谐记》七卷”。其生平事迹不详。《庄子·逍遥游》云:“齐谐者,志怪者也。”该书即取题于此。为志怪小说集,所记为神鬼

  • 续四声猿杂剧

    四卷。清张韬(约1680前后在世)撰。张韬字球仲,一字权介,号紫微山人,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尝司训乌程。生活于清初顺治、康熙间。著作有《大云楼诗文集》等。所作杂剧《续四声猿》仿明代徐渭《四声猿》,

  • 洞庭缘

    清陆继辂(1772-1834)撰。陆继辂,号祁生,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清代戏曲作家。依靠有官职的亲戚、朋友作幕友为生。著有《洞庭缘》传奇剧本。写洞庭君出宫去征战蚩尤,洞庭君之王妃,因觉宫中寂寞,遂变

  • 春秋经传日月考

    一卷。清邹伯奇(1819-1869)撰。伯奇字一鹗,又字特夫,南海(今广东南海)人,诸生。同治中两诏征赴同文馆,以疾辞。精于天文历算,著有《补小尔雅释度量衡》、《粟布演草》、《学计一得》、《格术补》、

  • 迟悔斋经说

    一卷。清曹肃孙(1795-?)撰。肃孙字伯绳,河南洛阳(今洛阳市)人。幼承家学,工文章,而穷于遇,应乡试十几次均名落孙山,晚年司铎于乡里。除此书外,还著有《迟悔斋文钞》、《迟悔斋杂著》等。本书为肃孙说

  • 陆张合刻三种

    九卷。清张道淙编。生卒年未详。道淙字未斋,常熟之能诗者。常熟张文镔、陆典,同为清初诸生,其交莫逆,同有诗名。典字敕先,别号庵。文镔序其集云:“庵先生与冯纯吟游钱宗伯之门,才名相颉颃。先生学无所不窥,尤

  • 三体合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满汉字心经附注

    一卷。姚秦三藏法师等译。该心经、附注由梵策译,现存译出本有七种:一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班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在龙藏翔字函。二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同名异译有四种。即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在龙藏翔字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