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考工记辨证

考工记辨证

三卷。陈衍(1856-1937)撰。陈衍字叔伊,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著述甚多,辑有《福建通志》诸书。陈氏自序称:“窃谓郑君(玄)惟未精于算,故注《考工记》如轸与轐之类,间有误者。贾(公彦)疏又多失郑旨,郑误因以滋多。我(清)朝经师辈起,群然訾警之,然未之深思而遽不以为然,有不尽为高密诤臣者。”陈氏有感于此,乃作是书。书凡三卷,卷一自“坐而论道”至“龟蛇四游”,辨证二十二条;卷二自“筑氏为削”至“参分其羽,以设其刃”,辨证二十八条;卷三自“赢者”至“挚必中”,辨证二十余条。其中既有辨证郑注者,又有辨证贾疏者,更有辨证清儒诸家之说者。辨证郑注者,如“以其围之阞”一条,谓郑注“阞,三分之一”不如仍读如“祭”之“仂”,“丧用三年”之“阞”;辨证清儒诸家之说者,如“谓之牙围”一条,驳阮元《车制图解》,谓“(考工)记中言围而非圜者无数”,辨阮言“围者,皆指牙围言之”为误。又如“为皋鼓长寻有四尺”一条,驳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言“郑误以为鼖鼓亦三正”,谓“注中‘围与鼖鼓同以馨折为异’作一句读,非谓中围与鼖鼓同十六尺”,并驳程不得谓微磬非磬折。陈氏之说,偶有创解。如“軓前十尺”一条,谓“注实为軓字,不得的解”,引《诗·匏有苦叶》毛传,“由辀以上为軓”,谓“辀以上则是前轸,而非式前之板。”陈氏征引繁博,然引及俞樾《群经平议》,而不及孙诒让《周礼正义》,则不得其解。总之,此书申郑者多,而驳贾及清儒之说不少,考据亦有根底。有光绪间石遗室刊本、民国刊本。

猜你喜欢

  • 伤寒审证表

    一卷。清包诚(生卒年不详)撰。包诚字兴言,泾县(今属安徽)人。同治年间曾官湖北同知。从学于张宛邻,私淑黄元御。张宛邻崇拜黄元御之医术,令包氏校雠黄氏诸书。包氏尤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认为《伤寒论》文

  • 祝氏事偶

    十五卷。明祝彦(生卒年不详)撰。祝彦字元美,山阴人。万历元年举人。本书采辑古代史传中记载古今事迹相同的内容,模仿《世说新语》的门目,分条引录,按类编次。旧目录所不能包括的部分,又分为天、地、人三部排列

  • 胡忠烈遗事

    四卷。清史珥撰。史珥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乾隆进士,官至吏部主事。生卒年不详。平生著述颇多,除本书外,还有《史记剿说》、《汉书剿说》、《后汉书剿说》、《三国志剿说》等。《胡忠烈遗事》记载明胡闰事迹。胡

  • 方德望神父小传

    一卷。法国人艾葆德译。袁承斌、丁汝成合译为汉文。方德望字玉清,崇祯三年(1630)至中国与高一志在山西传教,后又到陕甘等地传教,曾到北京研究历法,顺治十六年(1659)病故。传说他能“驱蝗伏虎”,教中

  • 西迁注

    一卷。明张鸣凤撰。鸣凤字羽王,丰城(今属江西)人。生卒不详。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官至桂林府通判。该书是其贬谪利州时,自京赴四川谪居地以及由谪居地回京途中所作,主要记载沿途所见之名胜古迹,于碑

  • 诗经通义

    十二卷。朱鹤龄(1606-1683)撰。朱鹤龄,字长儒,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不仕,专心著述。其为人耿介,极重操守,时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李颙等合称“海内四

  • 经稗

    六卷。清郑方坤(生卒年不详)撰。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此书杂采前人说经之文,包括《易》、《书》、《诗》、《春秋》、《三礼》、《四书》。因多摭诸说部之中

  • 邓忠武公荣哀录

    一卷。编者不详。该书记邓绍良湾沚殉难事实。绍良字臣若,湖南乾州人,积功累至江南提督。是书主要记述与太平天国军作战时事。现有光绪间刊本。

  • 医征 客窗偶谈

    《医征》三十七卷,《客窗偶谈》一卷。清沈明宗(生卒年不详)撰。沈明宗字目南,号秋楣,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人。少年时曾学禅宗,兼通医学,为清初名医石楷临初先生高徒。沈氏对仲景之学深有研究。著有《伤寒六

  • 易学图说续闻

    一卷。清朝杨方达撰。杨方达作完《易学图说会通》以后又根据己意而成此编。共计三十二条,总的原则不离陈抟之学,其后泛衍及于天文、物理、杂类诸说,都是牵合比附,以使之与《易》相通。《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