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姓氏起源>伊拉哩

伊拉哩

读音:Yīlālī

【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凡二十二派,出乌喇、叶赫、殷、蜚悠城、德尔吉河、讷殷江、哈尔敏、赫石、沈阳、辉发、长白山、仓、虎尔哈、阿喇、吉林乌喇、扎库塔、英额、多尔吉河、哈达、叶赫哈达、卦尔察、赫舍里河等地(23,63,180,260)。②清时额礼恳,本姓纳喇氏,其祖图鲁伦迁居伊罕阿林城,改姓伊拉哩氏(23)。③清驻防新疆伊犁锡伯族姓(201)。【变】 ①清满洲八旗伊拉哩氏后改为伊、苏二姓(180)。②锡伯族伊拉哩氏,汉姓为伊(201,433)。③亦作〔伊拉理〕(259,260)。④清满洲正黄旗、镶黄旗、驻防正白旗(259),驻防杭州满洲镶白旗(256)、镶蓝旗(72)均有伊拉里氏,满洲镶黄旗(259),驻防杭州满洲镶红旗(256)均有伊喇里氏,一等轻车都尉旦岱为伊喇理氏,镶蓝旗满洲亲军存桂之妻为伊拉立氏,镶蓝旗满洲前锋纳海之妻为伊拉礼氏(260),〔伊拉里〕、〔伊喇里〕、〔伊喇理〕、〔伊拉立〕、〔伊拉礼〕等似均为伊拉哩之异译。【人】 伊拉哩阿山,清满洲镶蓝旗人,世居乌拉,任江西总督,刑部尚书(23)。伊拉里增祺,清满洲镶白旗人,光绪年中历任福州将军兼署闽督、盛京将军、宁夏将军(254)。


满族、锡伯族姓氏。散处乌拉、叶赫、辉发、讷殷等地方;又,或为纳喇氏所改。额礼恳,本姓纳喇氏,其祖图鲁伦迁居伊罕阿林城,改姓伊拉哩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或改为单姓伊、苏。见《满族姓氏录》等。

清道光时喀什噶尔领队大臣额尔古伦姓此氏。

猜你喜欢

  • 读音:Bēng【源】 见《奇姓通》(20)。【布】 湖北黄梅(361)、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人】 崩愈坚,明时安徽潜山人,正德中河南固始县丞(21,24)。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

  • 烏啟忒

    读音:Wūqǐtè【综】 清正白旗蒙古领催实德之妻为乌启忒氏(260)。又,清正红旗蒙古马甲三家保之妻为乌契特氏(260)。〔乌契特〕似即乌启忒之异译。

  • 俄嫩

    读音:É'nèn达斡尔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援引 《黑龙江志稿》收载,或译作“斡难”、“鄂嫩”。或云,因发祥於鄂嫩江(即黑龙江之旧称),因以名族,以 (氏)族代姓;或

  • 富宜

    读音:fù yí【源】 上古复姓。尧娶富宜氏生丹朱(8,17,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尧取富宜氏。”取,即娶,“取富宜氏”,即娶富宜氏之女为妻

  • 奴丹

    读音:Núdān【综】 元时人姓。元时拓拔按扎儿,太祖时统兵屯平阳,以防金人,其妻为奴丹氏(57)。【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讷延〕(24)。《姓氏词典》引《新元史》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jiān【源】 ①源自姬姓。春秋时卫公子兼之后,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6,7,12,60)。②战国时魏公子兼之后,见《姓考》(17)。【变】 一作〔��〕(15

  • 读音:wǔ【源】 ①春秋时楚公族有仵氏,见《路史》(17,60)。②明时凤阳仵璪,原姓午,初为英山县令,后寻迁翰林学士,赐姓仵,官至文华殿大学士(62)。【望】 魏郡、襄阳(7,17,21,418)。

  • 读音:Huì/Huey,Hwei【源】 濊貉,东夷国名(故城在今朝鲜),皆以濊为氏,见《辽东志略》(63)。

  • 相里

    读音:xiàng lǐ【音】 相,亦音Xiàng(17)。【源】 ①皋陶(一作咎繇)之裔晋大夫里克,为惠王所杀,克妻携少子季连逃居相城(故城在今河南鹿邑东15里),因为相里氏(6,12,60)。②春秋

  • 读音:Chéng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湖南之益阳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未详其源,亦未见载于古籍。(按: 塍,田埂,或指此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