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é

和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官名为姓氏。传说尧时管天文历法的和仲、和叔的后代以祖上职官为荣,因以为姓氏。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春秋时楚国献和氏璧的卞和。三是改姓,北魏有素和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和。

和姓起源古老,后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随着战争迁徙和移民,和氏也逐渐遍布全国各地,现在尤以河南为多。

和姓历史人物有和峤,字长舆,西晋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西晋中书令。和峤年少时便有大志,因钦佩他的舅舅夏侯玄的为人,十分注重自己的修行节操,为时人所称誉。后来,他继承了父亲上蔡伯的爵位,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后迁中书令,武帝十分器重,平吴时,有谋议之功。峤家产丰富,然生性吝啬,获讥于世,杜预称峤有“钱癖”。和凝,五代词人。少年时好为曲子词,流传汴洛,号为“曲子相公”。长于短歌艳曲,有集百余卷,自行雕版,印数百套,分送于人。也写诗,然诗多为粉饰太平之作。和岘,北宋人,善音乐,太宗时为太常博士。和斌,北宋将领,斌谨守边防,清正廉洁,于民秋毫无所取。以恩信得边民爱戴。卒赠宁州防御使。和坤,清朝著名大贪官。执政二十余年,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任职期间,结党营私,大肆贪污受贿。后被嘉庆帝法办。

和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九十七位。


【源】 ①出自羲和(帝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尧时治西方之官,掌秋天之政)、和叔(尧时治朔方之官,掌冬天之政)之后,因为以为氏(7,9,11,12,17)。②春秋时楚卞和(献和氏璧者)之后,以名为氏(11,17,60)。③北魏鲜卑姓素和氏后改为和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21,60,70)。④明永乐时元人阿鲁台封为和宁王,其孙和男,遂以封号为姓(24)。又明赐元人托克托博罗姓和名爱(24)。⑤明、清时云南宝山州(故治在今宁蒗西北)土知州、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为和氏,均为纳西族(253)。⑥傈僳族牢饶时氏汉姓为和(148,149,150)。⑦白(138)、怒(222)等民族及怒族支系若若人(154)均有此姓。【望】 汝南(17,21,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4%,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和姓人口81%。【人】 和洽,三国时西平人,魏明帝时官太常,封西陵乡侯(61)。和跋,北魏时代北人,累功封定陵侯,平原太守(21,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白、回、怒、水、羌、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名氏。” ②又云: “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 ③ 《姓氏考略》 注云: “卞和之后。” 卞和,献和氏璧者,其后或以先辈名为氏。④或以官为氏。《续通志·氏族略》 载: “明和男,以祖阿噜舌永乐时封和宁王,因以和为氏。”则此当出自蒙古族。⑤又,“明赐元人姓名,托克托博罗曰和爱。” 见 《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氏》。⑥傈僳族之和姓,出自猴氏族,或据其汉意“” 音,谐“”、“”而为单姓。⑦纳西族之和姓,由木姓所改。丽江木氏土司木公 《述怀》 云: “丽江西迩西戎地,四郡齐民一姓和。” 四郡指通安、宝山、巨津、蓝井。⑧白族之和姓,源於原始图腾之“腊波”,汉意为虎氏族。或以 “” 为姓,或谐虎音而姓“”,或音转而以 “”、“”为姓。⑨羌族之和姓,则来自昨和氏,盖取昨和之尾音谐 “” 而为单姓。

汉代有和海、和恭; 唐代有和逢尧,柘州刺史;五代后周有和凝; 宋代有和岘; 明代有和鸾。

猜你喜欢

  • 读音:Miē【源】 春秋时楚国人之姓,与芈通(25,60)。唐时扶碑上有吀氏(60,62)。罕见姓氏。 《姓氏考略》收载, 其注云: “与��同。楚姓。《路史》: 《唐

  • 读音:Jiāo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运城,浙江之椒江等地有分布。此姓系椒江市公安局提供。《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载,未详其源。(按: 艽,即秦艽,当以菜蔬名为姓。)

  • 相芬

    读音:xiàng fēn韩子、墨子死后,有相里氏之墨,相芬氏之墨,邓林氏之墨。(见《意林》)一作相夫。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相夫”云:“亦作相芬。”《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

  • 读音:dù【源】 ①其先出自颛顼,与楚同姓,见《度尚碑》(60,62)。故云,楚国芈姓之后有度氏(17)。 ②古掌度之官,因以命氏(6,7,12,60)。 ③汉高祖时板楯蛮(土家族之先民)七姓有度氏,

  • 读音:Fēn【源】 非汉族姓(60)。【望】 魏郡(17,60,418)。【人】 纷疆,战国时魏臣(7,11,15,17,60)。纷陁,东晋末南凉秃发乌孤之部将,鲜卑人(242)。罕见姓氏。《新编千家

  • 读音:xiáng【源】 见《姓苑》(15,21,24)。取祥瑞为氏(60,62)。【布】 明时湖北荆州府有此姓(15,21)。今北京大兴(62)、河南上蔡(62)、洛宁(204)、山东新泰(359)、

  • 尚怕

    读音:Shàngpà《姓氏词典》引《明史》收载;其注称:“明有尚怕尼芝。”未详其源。

  • 雪你惕

    读音:Xuě'nǐtì元代蒙古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蒙古族》引《蒙古秘史》收载,未道其详。

  • 偃师

    读音:yǎn shī陈太子偃师之后。(见《元和姓纂》)

  • 读音:Xū【源】 春秋时楚大夫芋尹之后有芋氏,见《姓考》(17)。【望】 楚郡(17,418)。【布】 江苏武进(314)、四川武胜(321)、山西交城(350)、山东新泰(359)、台湾台北、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