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Kuǎi

蒯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于蒯,世称蒯得,其后世子孙遂以邑名为姓。二是以国名为姓,商代时有蒯国(今河南洛阳西),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蒯姓。三是以祖名之字为姓氏。春秋时期,卫庄公名叫蒯聩,后为晋军所杀,其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姓。

蒯姓早期活动于河南西部与北部,汉唐之间向河北、山东、湖北扩展,并以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安徽、江苏、浙江等东南地区也有蒯姓分布。如今蒯姓虽然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

蒯姓历史人物有蒯通,汉代谋臣,能言善谋。当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他以口才好和计谋高闻名天下。善于出谋划策,淮阴侯韩信用其计而定齐地。蒯越,西汉初名臣蒯通后人。聪明能干,足智多谋。何进听闻其名,招为从属。后归刘表,蒯越献安抚荆楚之策,辅佐刘表建成大业。蒯越亦曾劝刘表依附于曹操,却不被采纳。刘表死后,次子刘琮嗣位,蒯越等再次劝其降曹操。曹操平荆州,蒯越随刘琮降归,为光禄勋,封列侯。曹操曾云:“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蒯鳌,北宋宣城人,才思敏捷,善写文章。南唐文体靡丽,蒯鳌之作却不事华藻,追求理趣,使南唐文风为之一振。

蒯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五位。


【源】①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蒯(故城在今河南洛阳西南蒯乡),因以为氏(17)。一说,晋大夫蒯得之后见《风俗通》(1,6,7,17,21)。②系自姬姓。春秋时卫灵公子之子蒯聩,一作蒉聩,其后有蒯氏(62)。 【变】亦作蒯,(17)。 【它】《姓觿》引《地谱》谓商有蒯国;《穆天子传》有蒯伯綮(17),均误,此处蒯实为䣙字之误。参见䣙(Péi)氏。 【望】襄阳(17,60,418)。 【布】上海嘉定(351)、广西柳江(376)、山东新泰(359)、台湾(68,261)、安徽淮南(362)、霍邱、江苏建湖、河南驻马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人】蒯通,汉时范阳人,本名彻,楚、汉时说客(21,6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之松江,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安徽之贵池、泾县,江西之宜丰,四川之长寿、郫县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 “ 《风俗通》: 晋大夫蒯得之后。又有蒉氏。同音。”蒯,春秋晋邑,以邑为氏。《古今姓氏辨证》亦载: “蒯,盖以食邑为氏,河南县 (汉置县。今河南洛阳市西南) 西南蒯乡是也。” 望出襄阳。

春秋时晋有蒯得,卫有蒯聩; 汉代有蒯彻; 唐代有蒯廉;宋代有蒯谔,又有蒯恩,淮陵太守; 明代有蒯祥,吴县人。

猜你喜欢

  • 執失

    读音:Zhíshī【源】 代北突厥族姓。北蕃酋帅有咄密支颉利发,姓执失氏,降唐,为定襄州都督(7,12,60)。【变】 ①后改为执氏(60)。②又,《中华姓府》引《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有报矢氏(63)

  • 喇米揚

    读音:Lǎmǐyáng阿昌族姓氏。今云南之潞西有分布。本意为“马”,乃由回族马姓所融。见 《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

  • 子尚

    读音:zǐ shàng【源】 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僖公子意兹,字子尚,食采于廪邱(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70里),其后有子尚氏,见《姓源》(4,6,12,17,60)。【人】 子尚伯父(一作子尚伯文),为

  • 郁

    读音:Yùyù【源】 吴后有郁氏(60,62,63)。【变】作〔郁郑〕(76),误。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吴后又有郁氏。” 当

  • 读音:Náo/Nau【源】 鬼騩氏之后有嵬氏、饶氏、挠氏、刹氏、鬼騩氏(19,21)。

  • 涉其

    读音:shè qí【综】 春秋时楚大夫涉其帑之后,见《世本》(3,7,15,17,24)。然据张澍考证,《世本》有误,涉其非姓(26)。今姑录此以备查。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汉

  • 爽鳩

    读音:Shuǎngj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注云: “ 《左传》 少昊氏官名。国于齐土,因氏焉。”《姓氏考略》分其源为二:①其据《元和姓纂》注云:“古爽鸠氏之后。”

  • 列班塔達

    读音:Lièbāntǎdá【综】 元时蒙古人姓(33)。

  • 佟陸

    读音:Tónglù【综】 清正黄旗满洲马甲班金太之妻为佟陆氏(260)。

  • 读音:juàn【音】 卷氏有Juàn、Quán二音,且源出不同,宜分两姓。参见卷(Quán)姓。【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公族中有卷氏,见《潜夫论》(60,62)。 ②本圈氏,因避仇去□为卷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