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òu

【源】 ①春秋时楚国有豆氏,见《路史》(60,62)。②汉时校尉豆如意,从卫青破匈奴,以有功封关内侯,其后有豆氏(60,62)。③北魏时改代北赤小豆氏为豆氏,见《魏书·官氏志》(60,70,242)。又,北魏时鲜卑姓豆卢氏之后有豆氏,见《姓考》(17)。④明时云南和曲州(故治在今云南武定)土知州为豆氏,系彝族(253)。⑤台湾土著赛夏族豆豆哇来氏,后改为豆氏(65,385)。⑥回族姓。【望】 代郡(17,60,418)。【布】 分布较广,湖北、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豆姓人口68%。【人】 豆如意,汉武帝时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61)。豆求周,北魏时吏部尚书(21,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澄海,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汉族、彝族、土家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①其据《路史》 注云:“楚有豆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注:“周代楚国有豆氏,为汉族豆姓之始。”)②又注:“鲜卑亦有豆氏。”“赤小豆氏改为豆氏。鲜卑族豆卢氏简为姓豆。” ④又云: “后汉校尉豆如意之后。” 豆如意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

后魏有豆大田 (或作 “豆代田”); 明代有豆长宁,河南卫千户; 又有豆革,安塞主簿; 清代有豆斌,雍正时总兵。

猜你喜欢

  • 甘先

    读音:Gānxiān【源】 周惠王少子太子带,即甘昭公,其子甘成公之后有甘先氏、甘庄氏、甘士氏,见《路史》(17,60)。作〔甘光〕(76),误。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甘莊(庄

  • 奴丹

    读音:Núdān【综】 元时人姓。元时拓拔按扎儿,太祖时统兵屯平阳,以防金人,其妻为奴丹氏(57)。【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讷延〕(24)。《姓氏词典》引《新元史》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tuó【音】 亦音他(Tā)(12,15)。【源】 ①春秋时晋大夫佗世卿之后(60,62)。②春秋时卫庾公之佗之后(60,62)。③春秋时楚平王之孙佗成之后,见《世本》(17)。【变】 一作它(

  • 读音:yīng【源】 ①系自偃姓。皋陶之裔仲甄封于英(故城在今安徽英山东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7,11, 12,17)。②清满洲八旗姓萨克察氏后改为英氏(180)。③锡伯族英图里氏汉姓为

  • 沈讖

    读音:Chénchèn《姓氏辞典》 引 《希姓录》 收载。未详其源。疑即 “沈纤” 之讹。盖纤之繁体为纖,与“谶”为同一声符,致使形近而讹?沈,或作“沉”。

  • 读音:Fēn《姓氏词典》 引曹玉林、鄂木尔 《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 回回

    读音:Huíhuí【源】 元时色目人姓(13,24,61)。一说,回回系西域国名,大食国种也,以国为氏(24)。回回,唐时指原住今新疆库车、吐鲁番之回纥。宋时泛指葱岭东西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地区或国家

  • 读音:xuān【源】 见《姓苑》(15,21,62)。【布】 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苏之南京、山西之太原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载,未详

  • 察渾滅兒乞

    读音:Cháhúnmiè’ěrqí【综】 元睿宗之庶子拨绰,娶察浑灭儿乞氏,生薛必烈僯儿(57)。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察罕默尔奇〕(24,63)。

  • 雅蘇

    读音:Yǎsū【源】 ①西夏人拽税氏,清时改称雅苏氏(24,31)。 ②清蒙古八旗姓。凡二派,出巴岳特、乌鲁特等地(23,63,260)。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