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诗词古文>郑道传生平

郑道传生平介绍

郑道传(朝鲜语:정도전,1342年~1398年),朝鲜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学家、改革家,在朝鲜王朝开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字宗之,号三峰,本贯奉化,生于高丽荣州。郑道传主张实行科田法,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崇儒排佛,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并主导规划新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晚年卷入王位之争,终于在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远(后来的朝鲜太宗)所杀。遗著《三峰集》。后世韩国史家称其为“王朝的设计者”。>>查看郑道传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身世

  郑道传出身于高丽王朝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郑均官至检校军器监,父亲郑云敬官至刑部尚书,并曾作为书状官奉使元朝,并与高丽名士李谷结为忘年之交。而郑道传的早年生平却不详,他的出生年就有1337年和

  1342年两种说法,而争议最大的则是他的母家,郑道传称其母禹氏为“荣州士族散员(禹)渊之女”,但他的政敌则说郑道传“家风不正,派系未明”、“起身贱地”,《朝鲜王朝实录》也记录他的外祖母为僧人通奸所生。而据现今韩国忠清北道丹阳地方的传说,有相士预言郑道传之父郑云敬在十年后结婚所生的儿子将成为宰相。郑云敬相信了这个预言,前往金刚山修养十年。十年之后在回老家安东奉化的途中遭遇降雨,郑云敬寄宿于丹阳三峰的草庵之中,并邂逅了当地禹氏少女。郑云敬娶其女而归,生下了郑道传。取名“道传”就是因为他在道路上诞生的。郑道传身世的各种说法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巨大争议。

  早年

  郑道传由于其父郑云敬与李谷的忘年交的缘故,因而拜李谷之子李穑为师,并与同门的郑梦周、李崇仁等交好。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在李穑门下“讲论不辍,闻见益广,为文章汪洋浑厚,诸公咸推让之”。1360年(高丽恭愍王九年)参加科举考试,中成均试,两年后进士及第,历任忠州司录、典校注簿、通礼门祗候等职。正月丁父忧,郑道传奔丧,同年十二月,又丁母忧,庐墓终制三年。时高丽丧制紊驰,士大夫遭丧,皆百日即吉,郑道传庐墓三年,丧礼俱尽。服丧期间,郑道传讲究经籍,南方学者多从之,教诲诸弟,皆能成立。1375年,因反对权臣李仁任等人的亲元反明政策而遭到流放。在流放期间,郑道传努力进行学问研究,从事教育事业。1377年从流放地回来之后,成为了将军李成桂的幕僚。李成桂十分信任郑道传,将他比作自己的张良。

  1389年,李成桂废黜昌王,拥立恭让王。郑道传参与了此事,因功封为功臣。郑梦周等人支持恭让王,欲压制李成桂势力。郑道传系李成桂的幕僚,因此在1391年被弹劾,再次处以流刑。1392年被释放,同年4月李成桂在游猎中落马受伤。在李成桂疗养期间,郑梦周等人以“家风不净、家系不确”为名义弹劾郑道传,因此再度被流放。李芳远暗杀郑梦周之后释放了郑道传,同年7月17日,郑道传拥戴李成桂为王,建立朝鲜王朝。

  后期

  权力集中于郑道传的手中,其权力甚至凌驾于朝鲜太祖李成桂之上。朝鲜王朝任命他为门下侍郎赞成事、判都评议使司事、判户曹事、判尚瑞司事、普门阁大学士、知经筵艺文春秋馆事、判义兴三军府事等官,历任或兼任朝廷的要职。同时认定其为开国一等功臣。

  朝鲜王朝迁都汉城以后,宫殿、宗庙的位置和称号,以及汉城诸门的称号,都是郑道传拟定的。同时,他编纂了《朝鲜经国典》,为朝鲜王朝的法制基础作出了贡献。其著作《佛氏杂弁》为后世朝鲜王朝崇儒抑佛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军事上,郑道传对军制进行改革。高丽王朝末期,出现了私兵化,即有势力的人拥有私人军队。郑道传废黜了私兵,将指挥权收归国有。同时他新增了一些阵法,增强了朝鲜王朝的国防实力。

  郑道传势力在朝廷非常大,朝鲜太祖将自己的幼子宜安大君李芳硕册封为世子,并指定郑道传为太子的师傅。这引起了太祖的第五子李芳远的不满。李芳远遂于1398年发动兵变,杀死了李芳硕,夺取了政权,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郑道传在此次政变中被杀。

思想贡献

  1362年考中进士,翌年任忠州司录、典校主簿。1375年遭权臣保守势力的诬陷,过了7年的流放和地方飘泊的生活。1383年恢复官职后,成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李朝建立后,郑道传先后担任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国家要职,后在王宫内乱中受牵连被杀。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等各领域,哲学代表作有《佛氏杂辩》、《心气理篇》等,均收录在《三峰集》(14卷)中。还有《学者指南图》。

  郑道传以朱熹的“万理皆实”为武器,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的“万理皆虚”的宗教迷信说。他认为“太极”是先行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实体,阴阳是从太极中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的东西。他的“理气”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理”是“天理之先”,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是“气”“心”的根据和始源;“气”由“理”派生,“心”亦由“理”禀生。他的专著《佛氏杂辩》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佛教进行全面批判的著作,发挥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思想。郑道传反对佛教“轮回之说”,提出天地万物由“气”形成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人和万物都为“天地之气所生”,“气之凝聚者,为形质,为神气”,“形质”与“神气”紧密相连,一旦形质消灭,神气也不复存在,人死了,精神再不能存在。他还提出事物处于不断发生、发展、消亡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辩证思想,认为“人物之生生而无穷,乃天地之化,运行而不已者也”。这种“生生无穷”,“运行不已”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质的变化,前进的发展。

  郑道传在认识论上尽管有“知万物之理具于吾心”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但也提出对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人们可以借“璇玑”、“玉衡”等仪器和数学“乘除”的计算法来认识和计算的合理观点。

  郑道传的伦理道德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特别强调“忠孝”思想,又是“性三品”说的提倡者。但是,他作为改革派的政治家,在同佛教大僧侣、权臣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提出整顿土地制度、抑制世臣大地主和大僧侣的特权、巩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等有利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

传闻逸事

  郑道传跟随太祖到了东北方驻军的地区,当时太祖李成桂还是高丽的将军,看见李成桂的军队军容齐整,对李成桂说:“这么强大的军队,什么事情不能实现呢?”太祖问他什么意思,郑道传只说自己是乱说的。后来在东南方讨伐倭寇,营地门前有老松一株,郑道传请求在老松上题诗,诗云:苍茫岁月一株松,生长靑山几万重。 好在他年相见否?人间俯仰便陈踪。他对太祖说:“既然知道了天命所指,为什么不快点行动呢?”

  李成桂驻守在外,时常惹人诽谤,有一次李成桂担心自己被国王杀害,想要东归躲避,将要走时,郑道传进谏说:“公是国家百姓的依靠啊,怎么能够轻易就离开呢?不如留下来继续辅佐王室,提拔贤才,打压进谗言者,来稳固朝纲,那么谗言就自己消失了啊,如果将军这个时候走,谗言就会更加多,那么将军就会遭遇不测啊。”

  郑道传是王世子李芳硕的党羽,也是李芳远最大的政敌。李芳远下令诛杀郑道传,郑道传于是逃走到闵富的家里,后来有人说郑道传逃到了闵家,于是李芳远就让武士捉拿郑道传。郑道传趴在地上,拿着剑指着李芳远说:“如果你能放我一条命,我就用我全力辅佐你。”李芳远说:“你既然先前在高丽为官就背叛了高丽王朝,现在又想背叛我们李氏吗?”于是诛杀了郑道传和他儿子。

猜你喜欢

  • 徐安国

    徐安国(1892—1960)宿迁人。徐州评词名演员。18岁随苏北大鼓艺人张绍聘学艺,后改说评词。民国初年,成为苏北书坛“八大将”之一。看家书目为《七侠五义》、《小五义》。他说书语言诙谐幽默,长于表演。《小五义》中的主人公徐良被他说演得活灵活现,听众誉他为“活徐良”。徐安国为人刚直不阿。徐安国台风正派,演出冬穿长袍,夏穿大褂,一丝不苟。晚年说书仍声若洪钟。

  • 性空

    中唐时禅僧。嗣百丈怀海。后住潭州石霜山。《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周处

    (?—297)西晋吴义阳羡人,字子隐。相传少横行乡里,与虎、蛟并称三害。后发愤改过,射虎杀蛟,励志好学,传为美谈。仕吴累官无难督。吴亡入晋,迁广汉太守、御史中丞。纠劾不避宠戚,权贵恶其强直。会氐人齐万年起事关中,聚众七万。使处从征西大将军梁王司马肜西征,肜曾被处弹劾,逼处以五千人前击,力战败死。有《风土记》、《默语》等。

  • 陈方

    元京口人,字子贞,号孤蓬倦客。赴省试至吴,元帅王某招致宾席,因寓吴。晚主无锡华氏家塾。工诗。有《孤蓬倦客稿》。

  • 李祎

    李祎(?-743年),唐朝宗室、名将,神武军的创建者,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少年有志,历任诸州刺史,治理有方;进而执掌帅印,战功卓著。729年(开元十七年)石堡城一役大破吐蕃,促成两国数年之间无交兵的和平局面,并以军功恩泽先人;732年(开元二十年),抱白山之战大破奚和契丹,俘虏敌酋,驱逐叛逆。743年(天宝二年),迁太子太师;当年十月初三(公元743年10月24日),李祎任太子太师时患病,后死于官任之上,终年八十余岁。他去世后,唐玄宗痛惜良久。

  • 廖刚

    廖刚(1070-1143),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北宋顺昌谟武人。少时从学理学家杨时,成就了廖刚“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廖刚一生亲历两朝荣辱兴衰,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他持身立朝,忧国爱民,对外力主抗敌御侮、对内全力慰抚百姓;他刚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桧等奸邪沮气。廖刚的精神和品格名重于天下,名扬于千古,为世代所赞颂。

  • 郭邦彦

    金阳翟人,字平叔。宣宗兴定五年进士。为永城主簿。以退让见称,有诗名。郁郁不自聊,年未四十而卒。

  • 张司马

    名不详。肃宗乾元间为剑州司马。著有《玄晋苏元明太清石壁记》3卷,收入《正统道藏》。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三》。后蜀缺名编《大还丹照鉴》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张鼎

    生卒年不详。早年曾客游江南,后任侍御史,与储光羲有交游,光羲有《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玄宗天宝初任司勋员外郎。武则天时任左史之张鼎,当别是一人。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国秀集》选诗1首。《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 邓玉宾子

    邓玉宾子,同知邓玉宾的儿子,名字、籍贯、生平、事迹均不可考。其散曲仅存小令〔雁儿落过得胜令〕三首。作品表现了他对社会黑暗以及为官的危险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