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诗词古文>宁戚生平

宁戚生平介绍

甯戚,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姓始祖,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甯戚出生于卫国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齐国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皆为齐桓公功臣,在齐桓公称霸中起到重要作用。>>查看宁戚的诗词古文

生平

  甯戚,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籍贯说法不一,道光《平度州志》认为:“甯戚,莱之棠邑人”(古城在今平度门村镇唐田村)。《管子》《吕氏春秋》《史记》则认为:“甯戚,卫人”(今河南境内)。

  甯戚出身微贱,早年怀才不遇,曾为人挽车喂牛。直到有一天得遇慧眼识英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齐桓公和管仲,才被齐桓公举火授爵,拜为大夫,后又官授大司田,分管齐国农业,成为齐桓公的股肱之臣,与管仲、鲍叔牙等一起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九和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甯戚:生卒年不详,卫国(今河南获嘉)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甯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甯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甯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甯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帮助齐桓公用好甯戚之长。他建议立甯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甯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甯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甯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甯戚,仁途屡遭磨难,能由一个放牛青年走向参与国政的高位,得益于自作的《甯戚饭牛歌》: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

  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首著名的《甯戚饭牛歌》真实地表现出了怀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复杂心态。甯戚放牛的史实,至今在李园街道办事处柳行头村存有“甯戚大夫饭牛处”的石碑的佐证。据《东周列国志》载,周厘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齐王国攻打宋国,齐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军队出发。一天,军队到峱山(山东临淄附近),管仲见一放牛青年冲他疾击牛角高歌,气质非凡,即派侍从把他招来,管仲问其姓名,答曰:“卫国百姓,姓甯名戚”。管仲叩其所学,甯戚对答如流。管仲叹道:“豪杰辱于泥涂,不遇汲引,何以自显?我国国君大部队在后,不过几日到此,我写封信你去拜见国君,必当重用。”数日后,齐桓公大军到此,甯戚又唱起《甯戚饭牛歌》。齐桓公闻听此歌甚感惊奇,派人将甯戚叫至跟前,问其姓名后,桓公说:“寡人率领诸侯征战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你是放牛的为何要讽刺朝政?”甯戚据理争辩,有些言辞冒犯齐桓公。桓公大怒,命令斩首。甯戚面不改色,仰天叹道:“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甯戚为第三个!”这时身边大臣隰朋上奏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放牛的。”桓公转念一想,怒气顿消,对甯戚说:“寡人聊以试子,子诚佳士”。这时,甯戚从怀里拿出管仲的亲笔信,桓公阅后说:“既有管仲的书信,为何不早呈上?”甯戚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君如恶直好谀,以怒气加臣,臣宁死也不自荐”。桓公听后非常高兴,即拜甯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甯戚不负厚望,屡建战功。后又长期任大司田(农官)。他管理农事,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并著有《相牛经》一卷。他仕途四十余年,对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起了重要作用。

  “甯戚饭牛”

  春秋时,卫人甯戚欲求见齐桓公;惜因家贫,缺少盘缠,只得为商贾趋赶牛车。数经辗转,终得抵达齐国。当他夜宿于城门外之际,正逢桓公出迎宾客。甯戚站在车旁喂牛,远远望见桓公,登时百感交集,于是乎,便敲击牛角,高歌抒怀。桓公听见歌曲的内容,明白甯戚并非寻常百姓,遂延请他入城,聘为丞相。亦作“宁戚饭牛”。

  《吕氏春秋·离俗览》载:甯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於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於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甯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甯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听必有以矣,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后世影响

著作

  甯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宁戚相牛

  古有伯乐相马,也有甯戚相牛。人们往往对伯乐相马的故事津津乐道,而对甯戚相牛的故事知之甚少。实际上,由于长期管理农事,甯戚著有《相牛经》一卷,后传给了百里奚,而使穷百里秦国饲牛拜相。应该说,甯戚对牛是情有独钟的,他喂过牛,仕齐后又大力推行牛耕代替人耕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他以《饭牛歌》说齐桓公,其中就有“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的词句。农谚讲:“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里添刍料,甯戚的歌反映了齐地所积累的养牛经验。齐国丰富的养牛经验,带动了养牛业的发展。战国时,齐将田单被困在即墨(今平度东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内收得千余头牛,以火牛阵打破燕军,足见当时平度养牛业的发达。

后人评价

  甯戚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称颂颇多。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甯戚之讴歌兮,齐桓以该辅。”把他辅佐齐桓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相提并论。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辩》中写道:“甯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使乎誉之。”赞扬了齐桓公对甯戚的识才用才。唐代诗人李白在《秋浦歌》第七首中写道:“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白石烂”就是甯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叩牛角而歌时的歌词。《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对甯戚饭牛叩角而歌更是作了生动的记述。

甯冢双松

  据《管子》记载,甯戚在齐国的活动多在齐国的东部。如齐桓公和管仲为解决商贾放债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曾委派四位重臣分赴各地调查研究,派到东方的就是甯戚,他当时很可能是分管齐国东部地区政务的。他长期在胶水一带组织开垦土地,发展农耕,使得莱国百姓纷纷来降,并得到了妥善安置。甯戚因此深受胶水以东百姓的爱戴,所以甯戚死后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而不归葬临淄,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甯戚的墓称为甯冢,冢体很大,位于一小山顶上,高15米,直径70米,当地百姓称其为“冢顶”,冢的周围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分别为冢东、冢前和冢西。清代时,冢上有两株大蟠松,为平度旧八景之一——宁冢双松。1984年,甯戚冢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影响

栋梁,楷模

  甯戚仕齐四十年,官至大司田,工作可谓是兢兢业业、政绩突出,从而被齐桓公誉为“齐国之栋梁,君臣之楷模”。就连管仲也对其极为器重和佩服。现举几例佐之。一是他凭借一身胆魄和浩然正气,只身入宋国,凭三寸不烂之舌和雄辩之才,说服宋公,不战而胜宋国,使宋国归于齐国麾下,初次使齐国朝野对其刮目相看。二是他利用齐国冶铁业发达的优势,推广使用铁铧犁,结束了齐国木犁人耕时代,进入铁犁牛耕时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管仲制定的相地衰征大计,使齐国农业连年大丰收。他上任大司田不到一个月,就办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把管仲的相地衰征政策进行补充修正,在荣辱柱上重新颁布;另一件是严惩大奴隶主伯氏抗税不交,使相地衰征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四是他心系百姓,生活简朴。身为大司田,他上求乞于天地风雨诸神,下体察于黎民百姓之间,齐国的庄稼地里,到处是他的身影。他谢绝了齐桓公和管仲为他建造的豪华府第,甘愿栖身简陋的茅屋,和周围百姓的茅舍一模一样。五是齐桓公和管仲带兵外出伐山戎,讨蛮楚,镇西狄,威东夷的时候,总是将国政委于宁戚,而甯戚总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解除了齐桓公和管仲在前方带兵打仗的后顾之忧。无怪乎甯戚死后,管仲就像是塌了半边天,痛惜得整日恍惚,不停地让爱妾婧为他弹奏甯戚的《浩浩白水》。

齐桓公重用甯戚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甯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甯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甯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甯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促进农牧业发展

  甯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猜你喜欢

  • 邹亮

    苏州府长洲人,字克明。少工诗文,轻侠无行。为“景泰十才子”之一。后折节读书,为名儒。正统初,以况钟荐,擢吏部司务,迁御史。嗜藏书。有《鸣珂集》、《漱玉集》。

  • 紫衣师

    紫衣师,生平事迹不详。据《仇池笔记》,与王全斌同时,当为宋初人。王全斌约卒于太祖开宝末年(见《宋史》卷二五五本传)。

  • 许棐

    许棐fěi(?~1249)字忱夫,一字枕父,号梅屋。海盐人(今属浙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嘉熙中(公元1239年左右)隐于秦溪,筑小庄于溪北,植梅于屋之四檐,号曰梅屋。四壁储书数千卷,中悬白居易、苏轼二像事之。

  • 曹邺

    曹邺(约816~875),字业之,一作邺之,桂州(今广西桂林阳朔)人。晚唐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等职务。

  • 曹豳

    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擢秘书丞,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 郑之文

    江西南城人,字应尼,一字豹先,号豹卿。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真定知府。工诗词散曲,尝作《白练裙》杂剧,以嘲名妓马湘兰,盛传于时。有传奇《芍药记》等。另有诗文集等。

  • 周文

    周文(?-前209),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章,陈县人。战国末年,曾为项燕军视日,推算时辰吉凶。侍奉过春申君黄歇,自称懂得兵法。陈胜称王后,授予将军印,西向攻秦。 行军途中,不断征集士兵,至函谷关,已有兵车千辆,士兵数十万,不久进驻戏亭(今陕西临潼东)。秦派少府章邯率主力反扑。他孤军深入,缺乏战斗经验,败退出函谷关,军次曹阳(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后又退至渑池(今河南渑西)。章邯追兵复至,他战败自杀。

  • 李仲略

    (?—1205)金泽州高平人,字简之。李晏子。世宗大定十九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兼宛王傅。审纥石烈执中贪赃案,坚主严办。官至山东东西路按察使。卒谥襄献。

  •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