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崩砂甘口风,自舌下、牙龈上下肿赤,口内作臖如汤热,牙龈渐甚烂者,亦能脱齿。”即崩砂疳口风。详该条。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黑风者,初病与绿风相同,但时见黑花,日久瞳变昏黑之色”(《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即黑风内障。详该条。
见《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即芎汤第一方,见芎汤条。
病名。《证治汇补·咳嗽章》:“肺胀嗽者,喘急气粗,或左或右,则眠不得,有嗽久而成肺痈肺痿者,必云门中府引痛,咯吐脓血,腥秽异常。”《松崖医径·咳嗽》:“肺胀嗽,用桔梗香薷汤。”参见肺胀条。
药物学著作。4卷。清·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0年。本书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分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及不循经络杂品。此外,书中附脏腑内景图、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
《疫喉浅论》卷下方。玄参、黄连、生地黄、麦门冬、连翘、栀子、大黄(绞汁)、竹叶、黄芩、石膏。水煎,兑大黄汁服。治疫喉腐烂,痧艳,灼热口渴,脉实便秘等症。若神呆,加犀角;无汗,合清咽消毒饮服;兼痰热壅甚
病因之一。致病特点是出现热性、阳性的实证。如发热息粗,红肿,焮痛,便秘等。热吐病证名。又名胃热呕吐。小儿因胃热而致的呕吐。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热吐食化,不恶食。”多因乳食停积化而为热;或夏秋暑热
【介绍】:宋代医家。四川人。眉山颖臣患病多饮多尿,服消渴药一年余病反加深,自以为必死。他诊断为酒食过度,用麝香以酒濡之为丸,枳枸子为汤饮之而愈。
病名。一名伤寒夹食。《全生集·审证问因察形正名》:“若头疼身热,恶寒拘急,恶心,中脘痞满,或吐或呕,或痛或泻,则知挟食伤寒也。”《通俗伤寒论·夹食伤寒》:“夹食伤寒,一名伤寒夹食。”“伤寒夹食,十常八
《灵枢经》篇名。论述水谷所化之津液各走其道,分而为溺、为汗、为泣、为唾、为髓,是为津液之五别。津液五别之道失常,癃闭而不通,则为水胀之病,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