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即脱囊,详该条。
证名。指胁下支撑胀满。多由水饮或肝气郁结,滞于胁肋部位,络脉不和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医宗金鉴》注:“水在肝部,则病悬饮。”参见悬饮、肝气胁痛、肝郁胁
书名。陈景岐编,刊于1934年。本书摘录《内经》和历代各家学说,分门别类汇辑而成。计有《诊脉入门》、《辨舌入门》、《药性入门》、《汤头入门》、《内经入门》、《金匮入门》、《伤寒入门》、《温病入门》、《
出《素问·气穴论》。胸两旁的十二个穴位。详膺俞条。
气,指神气、精气。皆源于五脏。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变,会反映到气色的变化(见《四诊抉微》)。
见《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为鸡娃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斜的中风不同。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介绍】:北宋医僧。随州(今湖北随县)人。1063年(嘉祐末年)被召至京师,住相国寺。常常以诊脉推断人的贵贱祸福,是为唯心主义的太素脉之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拘急强直之证如口噤项强、手足拘挛等,要使其舒展缓解。例如寒邪侵袭,筋脉拘急,须用温经散寒法以缓之;如因热邪侵袭,热盛动风手足抽搐,须用泻火熄风法。如因肝风内动而见抽搐,
口角两侧大纹处。《灵枢·五色》:“巨分者股里也。”张景岳注:“巨分者,口旁大纹处也。”即认为巨分的异常可以反映大腿内侧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