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子淋

子淋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称妊娠小便淋痛。指妊娠期小便淋漓疼痛。孕妇因阴虚实热湿热气虚等原因,致使膀胱气化不行,出现小便频数,点滴而下,淋漓疼痛的病症。阴虚者,为阴亏肾水不足,脬为火灼,津液涩少,故小便淋痛,兼见两颧渐红,心烦不宁,治宜清热滋阴通淋,用知柏地黄丸;实热者,为心移热于小肠,传入膀胱,灼伤津液,兼见口苦口渴、口舌生疮,治宜清热泻火通淋,用导赤散;湿热者,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兼见肢体倦怠,小便涩痛,治宜清热利湿通淋,用五淋散;气虚者,因中气素虚,胎长膀胱受迫,气虚不能约制其水,兼见小便不能约制,溺后痛甚,治宜益气止淋,用益气止淋汤(《女科正宗》: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麦冬、益智仁升麻甘草)。

猜你喜欢

  • 盘肠痈

    病名。①见《张氏医通》卷七。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②清抄本《外科或问》:“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腹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治法:以活命饮加柴胡胜金丹。

  • 赶狗木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苦木之别名,详该条。

  • 远视

    病名。见《审视瑶函》。即能远怯近症。详该条。

  • 鸡冠丹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即赤丹。见该条。

  • 蛇丹

    病名。见《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即发生于胸胁、腰部以外部位的带状疱疹。详见缠腰火丹条。

  • 谵语

    证名。同语。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素问·热论》称谵言。指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及神明时,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症。实证为多。见于伤寒阳明腑证、蓄血证、热入心包等。治宜泻热清心

  • 脐寒泻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脏寒泻。因婴儿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脏腑而引起。症见粪色清白,腹痛肠鸣。先用和气饮(苍术、紫苏、防风、赤苓、豆豉、藿香、陈皮、厚朴、炙甘草、生姜),温散

  • 燕根

    见《药材学》。即燕窝,详该条。

  •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

    儿科专著,2卷,明·万全(密斋)撰于16世纪中叶。又名《幼科指南秘传方》、《幼科指南家传秘方》。首列指南赋、儆心赋等,并论儿科诊法,次列儿科疾病26种之证治,末附祖传方剂13首,反映出万氏独具心得。现

  • 赤丁

    病名。①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发于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多言,惊悸烦闷惚恍,多渴饮水不休,小便不通,狂者危,不狂者可治。治同疔疮。②出《疡医准绳》卷三。红丝疔之又名。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