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诸虫

小儿诸虫

病证名。小儿肠寄生虫病,以蛔虫、蛲虫、姜片虫、绦虫、钩虫为多见,尤以蛔虫、蛲虫病发病更为普遍。这些肠道寄生虫病,轻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重者可危及生命。因小儿接触污染的环境机会多,虫卵通过食物或蚴虫接触皮肤而侵入儿体。小儿脏腑柔弱,易为诸虫寄居生长,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小儿药证直诀虫痛:“面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并伴有食欲不振或嗜异大便不调或稀或干。日久则脾胃俱虚,影响水谷摄取,四肢百骸无以营养,故见气促,神疲,浮肿心悸等气血不足的病象。脾虚则肝旺,可见烦躁易怒,睡中咬牙等。治疗一般以驱虫为主,如久病脾胃已伤,驱虫后当及时健脾以恢复脾胃功能。如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气血虚弱者,当益气养血,待病情转好后,再予驱虫,必要时驱虫与补益药同时并进。参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条。

猜你喜欢

  • 大眦

    见《医贯》卷四。即内眦。详该条。

  • 脂肥

    指肌肉、脂肪肥厚的人。《素问·异法方宜论》:“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

  • 生药库

    明代太医院所属一机构名称。其任务是受纳、储存和保管全国各地送来的药材。库内设大使和副使管理该机构。

  • 忧噎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其症天气阴寒时心下悸动,手足不能自温等。治用五噎丸、五噎散、沉香散。参见五噎、噎条。

  • 四味肥儿丸

    《证治准绳·幼科》集八方。炒黄连、芜荑、神曲、炒麦芽各等分。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空腹白开水送下。治小儿呕吐不食,腹胀成疳,或作泻不止,或食积脾疳,目生云翳,口舌生疮,牙龈腐烂,

  • 病名。出《素问·大奇论》等篇。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胎病,说明《内经》早已指出病因中的遗传因素。古代痫、癫二字通用,故痫亦称癫(见《景岳全书·癫狂痴呆》)。《千金要方》称为癫痫。俗名羊痫风。

  • 子痛

    病名。见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①指妊娠腹痛。②指妊娠妇女胃脘痛。徐灵胎《女科指要》:“妊娠心痛而风痰冷饮交结于胃之上口,名曰子痛。”

  • 托里法

    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即疮疡内托法,见该条。

  • 屠道和

    【生卒】:十九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燮臣。湖北孝感县人。纂辑有《医学六种》(1186年刻行)。

  • 辰砂草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瓜子金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