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
出《本草纲目》。为食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铁线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幼幼集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冲阳,见该条。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前后穴位相配,称前后配穴法。如胃痛取腹部的中脘、梁门,背部的脾俞、胃俞;咳嗽气喘取胸部的膻中、天突,背部的定喘、肺俞等。以背俞穴和胸腹部的募穴相配者则称俞募配穴法。参见该条。
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即益元散第一方,见益元散条。
病名。指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致。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初起多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等症。一名伤食,详该条。
书名。2卷。清·王有忠撰于1906年。本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参照西医解剖图,着重阐述脏腑结构及功能。列有各脏分合图、十二经穴位,并论及各脏腑病理治法及备用诸方。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蚕豆茎,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