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郁热伏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即湿遏热伏。详该条。
经验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珍珠、牛黄、冰片、黄连、甘草、青黛。为细末,外用适量,吹敷患处。功能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腔糜烂,牙龈疼痛,鼻窦脓肿,耳内流脓,皮肤溃烂等。
见《伤科汇纂》。即脑杓。详该条。
见《中医方药学》。即玉米轴,详该条。
见《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为番泻叶之别名,详该条。
寒湿的气候环境中产生的致病物质。《素问·五常政大论》:“厥阴在泉,清毒不生。”
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
皮色枯槁无华。见于久病、津液气血严重耗损的患者。《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参夭然不泽条。
指牙龈出血。《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手阳明、足太阳(应作阳明)之脉,并入于齿。小儿风气,入其经脉,与血气相搏,血气虚热,即齿根血出。”临床有虚实之分,虚热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实热宜清热降火,用
尿道外口。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为其管屈曲不直,难以下药至底也。”即管道走行弯曲的肛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