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吕留良条。
病名。见清抄本《外科或问》(著人未详)。即瘰疬。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佚名《异授眼科》。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病名。因跌扑坠堕误行补涩所致。《证治汇补》卷五:“坠堕闭剉、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参见血鼓、蛊条。
病证名。又名初生着噤。简称噤。《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初生,口里复结聚,生于舌上,如黍粟大,令儿不能取乳,名之曰噤。此由于胎时,热入儿脏,心气偏受热故也。”
即药物发泡灸。详该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黄水芋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集验简易良方》卷一。即蟾酥丸第六方,见蟾酥丸条。
见《中药志》,为龙胆地丁之别名,详该条。
即水痘,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