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隋代医生。撰有《赵赞本草经》一卷。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循经考穴编》作商盖。即督俞。见该条。
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休息痢。见该条。
见《岭南草药志》。为蒟酱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蒲蒻之别名,详该条。
五脏之病各有其发生的部位和时间,简称五发。《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疫喉浅论》卷下方。杏仁、桑叶、牡丹皮、连翘、甘草、天花粉、浙贝母、石膏、牛蒡子。水煎,兑橄榄汁半酒盅服。治疫蒸气分,咽喉红肿,上有细碎白点,身热有汗,口渴唇燥,心烦脉数;或秋燥熏蒸,致咽喉燥痛者。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见《齐民要术》。为罗勒之别名,详该条。
经脉名。即手阳明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夹(挟)鼻。是〔动〕则病:齿痛,朏()种(肿)。是齿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朏()肿,目黄,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