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

简称《金匮要略》。3卷。东汉·张机撰。约成书于三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1065年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整理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略去伤寒部分,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证包括内科杂病方面有: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利淋、水气黄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呕吐下利、趺厥等40多种病证;外科方面有痈肿肠痈刀斧伤浸淫疮等病证;女科方面有经、带、杂病、妊娠及产后等病证。此外还记述了急救卒死、脏腑经络病脉及饮食禁忌等。书中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丰富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本书介绍很多实用有效的方剂,直到现在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书中也有个别封建迷信或不切合实际的内容。自北宋刊行本书以后,历代注释及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颇多,故有多种刊本和注本。

猜你喜欢

  • 镇逆白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石膏90克,知母45克,清半夏24克,竹茹18克。用水五盅,煎汁三盅,先温服一盅,病已愈者,停后服,若未痊愈者,二小时后再温服一盅。治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俱,其

  • 脾病

    指脾脏的各种病证。脾司运化,主四肢肌肉,统摄血液,为气上生化之源,开窍于口。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饮食劳倦所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

  • 李明甫

    【介绍】:宋代医生。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精通针法,曾用针术救活义乌县令心痛垂死症。

  • 暴感咳嗽

    病名。指咳嗽由猝感风寒引起者。《不居集·暴感咳嗽》:“暴感风寒,不恶寒发热,止是咳嗽,鼻塞声重。此感之轻者,宁嗽化痰汤。”参见风寒咳嗽、咳嗽条。

  • 无为道人

    【介绍】:见沈之问条。

  • 驴马疔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其状三角,顶有黑点,根脚有赤色或突起,身有寒热,治同疔疮。

  • 吊脚痧方论

    书名。1卷。清·徐子默手定。刊于1860年。本书论述吊脚痧的病机、脉舌、辨证、用药、治疗、预防等多方面内容。辨析此病与霍乱之异同,并提出温经通阳为治疗大法。

  • 天竺参

    见《滇南本草》。为还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 药拈子熏

    出《外科启玄》卷三。即熏法。见该条。

  • 活体测量

    参见王室养生保健全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