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哺露疳

哺露疳

病证名。指小儿哺露而变生的疳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载其病因为:“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脾胃衰弱,不能饮食,血气减损,不荣肌肉”所致。症见骨瘦如柴,呕逆,吐虫,心烦口渴,傍晚蒸热等。宜先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消积杀虫;如迁延日久,肚大青筋者,则宜人参丸(《太平圣惠方》:人参、麦冬、半夏黄芪大黄白茯苓柴胡黄芩诃黎勒甘草鳖甲川芎),以攻补兼施。参见哺露条。

猜你喜欢

  • 方杏翁

    【介绍】:见方炯条。

  • 小儿舌膜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疡医大全》谓其症为“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多因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舌所致。临床还有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妨碍吮乳,啼声不出者。治宜先将此膜刮去,外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

  • 肺痿喘

    证名。指肺痿病症所出现的气喘。《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肺痿喘,唾有脓血或浊痰,宜紫菀散。”本证所指肺痿与通常所称之由肺损阴虚或肺寒阳虚的肺痿有别。《汤液本草》卷中:“肺痿,咳唾脓血。”本证可

  • 烦惋

    烦悗的别称。指心胸烦闷。《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马莳注:“惋宜作悗,《灵枢经》俱用此悗字。”

  • 心主

    ①指手厥阴心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行少阴、心主之前……。”②推拿穴位名。见《幼科铁镜》。即心经。详该条。

  • 春水扬波

    病名。出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多因火邪上蒸,胆火内逼所致。证初起,“视(眼)内外都无别恙,一二日风轮坎廓(指水轮),或左或右,在上在下,斜斜高耸而起,故曰春水扬波。……若木旺生火,多从上胀,而有

  • 表里俱寒证

    证名。指表寒、里寒症状同时存在。《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何谓表里皆寒?凡伤寒表受寒邪,更兼直中于里,此为两感寒证,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多由外感寒邪,内伤生冷,或里有虚寒,又感风寒所致。

  • 泡沙参

    见《四川中药志》。为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

  • 鹤膝风

    病名。见《外科心法》卷五。又名膝游风、游膝风、鹤节、膝眼风、膝疡、鼓槌风等。因病后膝关节肿大,股胫变细,形如鹤膝,故名。常因经络气血亏损、风邪外袭,阴寒凝滞而成。病初多见形寒发热,膝部微肿,步履不便,

  • 堕胎花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凌霄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