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药材>大丁草

大丁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丁草

药材名称大丁草

拼音Dà Dīnɡ Cǎo

别名小火草、臁草

来源为菊科大丁草属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Gerbera anandria (L.)Sch.Bip.],以全草入药。开花前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下生多数细长须根,具辛辣味,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较矮小,基生叶丛生,莲座状,有长柄;叶片椭圆状宽卵形,长2~5.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浅齿状或基部羽裂。春夏间抽花葶,高8~19厘米,初有白色蛛丝毛密生,后渐脱落。有条形苞叶。头状花序单生,直径约2厘米;边花舌状,淡紫色,中央花管状,黄色。秋型植株高大,基生叶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5~16厘米,宽3~5.5厘米,基部逐渐变窄成柄,边缘提琴状羽裂,顶端裂片卵形,边缘具不规则圆齿,上面绿色,下面密生白色蛛丝毛。秋季开花,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沟谷、路旁及林下草丛中。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咳,止血。用于肺热咳嗽,肠炎,痢疾,尿路感染,风湿关节痛;外用治乳腺炎,痈疖肿毒,臁疮;烧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0.3~1两;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捣烂敷患处。

复方外伤出血:大丁草研末,撒伤口。有一定的止血和消炎效果。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丁草

药材名称大丁草

拼音Dà Dīnɡ Cǎo

别名金草(《纲目》),豹子药、苦马菜、米汤菜、鸡毛蒿、白小米菜(《贵州民间药物》),踏地香(《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龙根草、翻白叶(《贵州草药》)。

出处《纲目》

来源为菊科植物大丁草全草带根全草。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较矮小,高8~19厘米;花茎直立,初有白色蛛丝毛密生,后渐脱落,上具线形苞片数枚;基部叶丛生,呈莲座状,椭圆状广卵形,长2~5.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心脏形。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厘米,基部叶倒技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5~16厘米,宽3~5.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逐渐狭窄成柄,边缘提琴状羽状分裂,顶端裂片卵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圆齿,齿端凸头,上面绿色,下面密具白色蛛丝毛。头状花序单生,直径约2厘米;总苞简状钟形,长8~10毫米,宽5~10毫米;苞片约3层,外层苞片较短,线形,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舌状花紫红色,长10~12毫米;管状花长约7毫米。瘦果长4.5~6毫米,两端收缩;冠毛长4.5~5毫米。

生境分部生于坡地、路旁、田边或灌木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苦,温,无毒。"

功能主治祛风湿,解毒。治风湿麻木,咳喘,疔疮。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麻木。"

②《贵州草药》:"驱风除湿,止咳喘,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泡酒。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风湿麻木:豹子药一两。泡酒服。

②治咳喘:豹子药二钱。煎水服,红糖作引。

③治疔疮:豹子药根适量,捣绒敷患处。并治兽咬伤。(选方出《贵州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丁草

药材名称大丁草

拼音Dà Dīnɡ Cǎo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Leibnitzia

别名金草、豹子药、苦马菜、米汤菜、鸡毛蒿、白小米菜、踏地香、龙根草、翻白叶小火草、臁草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Tussi-lago anandria L.; Gerbera anandria (L.) Sch.-Bip]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二型:春型株矮小,高8-20cm。叶广卵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2-6cm,宽1.5-5cm,先端钝,基部心形或有时羽裂;头状花序紫红色;舌状花长10-12mm;管状花长约7mm。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cm;叶片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5-6cm,宽3-5.5cm,通常提琴状羽裂,先端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同圆齿,基部常狭窄下延成柄;头状花序紫红色,全为管状花。瘦果长4.5-6mm,有纵条;冠毛长4-5mm,污白色或黄棕色。春花期4-5月,秋花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林边、草地、沟边等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卷缩成团,枯绿色。根茎短,下生多数细须根,植株有大小之分,基生叶丛生,莲座状;叶片椭圆状宽卵形,长2-5.5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边缘浅齿状。花葶长8-19cm,有的具白色蛛丝毛,有条形苞叶。头状花序单生,直径2cm,小植株花序边缘为舌状花,淡紫红色,中央花管状,黄色,植株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气微,味辛辣、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在:表皮细胞1列,常显淡棕色或棕色,可见多数根毛或其残基,赤为淡棕色或棕色。皮层薄壁组织宽厚,有时可见裂隙(根的较粗部分);内皮层细胞1列,凯氏点明显。中柱鞘细胞1列。外韧型维管束,韧皮束常为4-5;初生木质部常为4-5原型,次生木质部少量(根的较粗部分)。中心为较小的髓。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角质层较厚;气孔多见于下表皮;可见多细胞非腺毛或基残基(下表皮龙多),非腺毛顶细胞甚狭长,盘绕扭曲。叶肉叶未见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唯上表皮下的细胞排列更紧凑、规整;两侧叶肉组织常相连于主脉处上表皮下。主脉处下表皮下可见约1列细胞组成的厚角组织(或不明显)。主脉维管束圆形,木质部上方及韧皮部下方可见厚角组织。

化学成分本品地上部分含苯并吡喃类化合物(benzofu-rans)[1],及野樱甙(prunasin),5-甲基香豆粗-4-O-β-D-吡喃葡萄糖甙(5-methylcoumarin-4-O-β-Dglucopyranoside)[2],大丁甙(ger-berinside)[3],大丁甙元(4-hydroxy-5-methylcoumarin),大丁双香豆粗[3,3-methenebi-(4-hydroxy-5-methylcoumarin)],琥珀酸(succinic acid),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luteolin-7-β-D-gluco-side),大丁纤维二糖甙(5-methylcoumarin-4-cellobioside),大丁龙胆二糖甙(5-methlcoumarin-4-gentiobioside),蒲公英赛醇(tarax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4],3,8-二羟基-4-甲氧基香豆精(3,8-dihydroxy-4-methylxycoumarin),3,8-二羟基-4-甲氧基-2-氧代-2H-1-苯并吡喃-5-羟酸(3,8-dihydroxy-4-methoxy-2-oxo-2H-1-benzopyran-5-carboxylic acid),5,8-二羟基-7-(4-羟基-5-甲基-香豆粗-3-基)-香豆精[5,8-dihydroxy-7-(4-hydroxy-5-methyl-coumarin-3-yl)-coumarin][5]。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杯碟法),大丁草水煎剂(10%-50%),大丁甙和甙元(5×10-4-2×10-3),大醒草成分Ⅰ、Ⅱ、Ⅲ、Ⅵ、Ⅸ区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结晶5-甲基-香豆精-4-O-β-D-葡萄糖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1-3]。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或醇浸剂5g/kg及大丁甙40-240mg/kg对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疗效;大丁甙抗绿脓杆菌ED50为46.2mg/kg[1]。

2.对网状内舌皮系统吞噬作用 大丁甙20-56mg/kg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1]。

3.毒性 大丁甙给小鼠腹腔注射200-500mg/kg,3d内无死亡,给家兔静注20mg/kg,每日2次,7d后血液、肝肾功能未风异常[1]。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浸泡过夜,过滤,滤液于白瓷皿中挥干,滴加5%香荚西酣浓酸溶液,放置呈紫红色。

(2)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5ml,温浸10min,滤过,滤液1ml,加3%碳酸溶液1ml,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冰浴冷却,加新配制的重氮试剂2滴,显红色。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热淋;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臁疮;早蛇咬伤;烧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麻木。2.《贵州草药》:驱风除湿,止咳喘,解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松木皮

    《中药大辞典》:松木皮药材名称松木皮拼音Sōnɡ Mù Pí别名赤松皮(《千金方》),赤龙鳞(《永类钤方》),赤龙皮(《纲目》)。出处《纲目》来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的树皮

  • 竹鼠肉

    药材名称竹鼠肉拼音Zhú Shǔ Ròu出处《纲目》来源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原形态竹鼠(《说文》),又名:竹豘(《纲目》),篱鼠(《本草求原》)。体形粗壮,成兽体长一般小于30厘

  • 鸡毛狗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毛狗药材名称鸡毛狗拼音Jī Máo Gǒu别名久苓菊、久苓草、地棉花来源菊科鸡毛狗Jurinea potanini Iijin,以带根全草及茎基部绵毛入药。生境分部内蒙

  • 飘带草

    药材名称飘带草拼音Piāo Dài Cǎo来源伞形科柴胡属植物飘带草Bupleurum candollei Wall.,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性味苦、微辛,平。功能主治解毒,祛风

  • 红紫珠

    《中药大辞典》:红紫珠药材名称红紫珠拼音Hónɡ Zǐ Zhū别名野蓝靛(《广西中兽医药植》)。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的叶。原形态红紫珠,又名:对节树、小红米果、红叶紫

  • 石蟹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蟹药材名称石蟹拼音Shí Xiè别名石螃蟹来源节肢动物弓蟹科石蟹Macreophtalmus Latreilli Edw.或Telphusa sp.及其他近缘

  • 金钱草

    《中国药典》:金钱草药材名称金钱草拼音Jīn Qián Cǎo英文名HERBA LYSIMACHIAE别名大金钱草、对座草、路边黄、遍地黄、铜钱草、一串钱、寸骨七来源本品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

  • 白矾

    《中国药典》:白矾药材名称白矾拼音Bái Fán英文名ALUMEN别名明矾、矾石来源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

  • 豌豆

    药材名称豌豆拼音Wān Dòu别名豍豆(《四民月令》),寒豆(《品汇精要》),毕豆(《唐史》),雪豆(《广州植物志》)。出处《绍兴校定证类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豌豆的种子。原形态一年生攀援草本

  • 千金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金藤药材名称千金藤拼音Qiān Jīn Ténɡ别名小青藤、铁板膏药来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千金藤Stephania japonica (Thunb.)Miers.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