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小儿浮肿,详该条。
病证名,为常见于夏秋李节的儿科胃肠道疾病。《医学纲目》:“小儿痢疾,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饮食过伤,停滞不能剋化,又为乳母恣食生冷热毒厚味以传之,又为风温湿热之邪以干之,故有此疾。”痢疾不论男女老少,皆可
【介绍】:宋代医僧,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是医僧元觉之弟子,精医术。
淖,滑润之意;泽,作濡润解。即濡润流利。《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灵枢·刺节真邪篇》:“脉淖泽者,刺而平之。”《灵枢·决气》:“淖泽注于骨。”
属湿痰、寒痰。若兼咳而声音重浊,鼻塞,多为外感风寒。
见《云南中草药》。为拔毒散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即瘰疬。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四。即竹沥达痰丸,见该条。
书名。2卷。清·柯逢时撰。见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条。
出《新修本草》。即苏木,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