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易虚易实

易虚易实

小儿病理特点之一。小儿在生理上既阳气兴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又稚阳稚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感邪以后,邪气容易蕴积泛滥,病势嚣张,出现实证热证。如急惊风证,往往发病急暴,迅即壮热抽搐邪热盛实,肝风心火,交相煽动,实证热证较为明显;但邪毒既盛,正气易伤,如正不胜邪,或正气内溃,亦可迅即转为面色苍白,四肢清冷,脉细无力等虚证寒证。又如:呕吐腹泻证,当水谷邪气壅滞肠胃初期,往往出现高烧,胸腹闷满,呕吐酸腐,泄泻臭秽,小便黄赤量少,唇口干渴,舌苔黄腻而浊,脉数滑有力,纹色紫滞等实证热证;若吐泻不止,脾胃之阴耗损,中气虚弱,阴津阳气同时衰竭,又可急剧出现神昏肢厥,脉微欲绝等虚证寒证现象。如不及时回阳救逆以固其脱,则必变生仓卒。一经阳回正复,邪正相争又剧,往往实证热证又现,这种邪正消长虚实寒热转化,在儿科临床上非常多见。以前医家如钱乙王肯堂、万全等人,均指出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不可偏补偏消,药品药量均宜权衡适当,中病即止,不可过量,免伤正气。参见易寒易热条。

猜你喜欢

  • 停经

    即经血停止。多指经闭,或指月经净后。

  • 利气

    即行气。详该条。

  • 辛寒生津

    清法之一。用辛凉药清胃热,生津液的治法。例如胃阴先虚,胃火炽盛,症见口舌生疮,口中有秽气,口干口渴,干呕,舌苔黄燥,脉大而虚等,用加减玉女煎。

  • 吊瓜

    ①见《浙江中药手册》。为王瓜之别名。②见《中医杂志》(12):812,1958。为桃南瓜之别名。各详该条。

  • 滋阴清化丸

    ①《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浸)、天门冬、麦门冬、茯苓、炒山药、枸杞子、白芍药(酒炒)、黄柏(盐酒炒)、知母(盐水炒)、玄参、炒薏苡仁各一两,五味子七钱,生甘草五钱。为细末,炼

  • 长生草

    ①见《花镜》。为卷柏之别名。②见《本草纲目》。为独活之别名。各详该条。

  • 费杰

    【介绍】:明代医生。字世彦。浙江绍兴人。世医出身,在当地以医术闻名,性格慷慨,乐于助人。著有《名医抄》、《经验良方》等书,皆佚。

  • 牙血

    即牙出血。齿衄之俗称。详齿衄条。

  • 金匮要略心典

    书名。简称《金匮心典》,3卷。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其典要,故书名“心典”。作者删去原书的最后三篇,阐述仲景原文的精义。文笔简炼,条理通达。对原文

  • 暑厥

    病证名。常见于重症中暑。①指夏月猝然倒仆,昏不知人。《医学传灯》卷上:“夏月猝然僵仆,昏不知人,谓之暑厥。当分阴阳二证。阳证,脉来洪数无力,身热汗出,谓之阳厥,此因暑食伤脾,食多而热亦多,宜用连芍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