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药材>河豚

河豚

《中药大辞典》:河豚

药材名称河豚

拼音Hé Tún

别名赤鲑(《山海经》),鯸鮧鱼(《金匮要略》),鯸鲐(《吴都赋》),鲑鱼(《山海经》郭璞传),鹕夷鱼、嗔鱼、规鱼(《本草拾遗》),鰄鱼、吹肚鱼、鰗鮧(《日华子本草》),河鲀鱼(《日用本草》),气泡鱼(《纲目》),胡夷鱼(《纲目拾遗》)。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暗色东方鲀。沿海地区,全年可以捕获。内地则以春、夏为主。煮食外,亦可腌制成干。煮食河豚,须除去内脏、生殖腺、两目,洗净血液,刮去表面粘液或剥去外皮,并宜烹煮较长时间,以防中毒。

原形态①弓斑东方鲀

为鲀科较习见的种类。体亚圆筒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体长约10余厘米。吻短,圆钝。口小,端位,唇发达。上下颌各有1对板状门齿,中缝显着。眼小,位于头侧正中轴的上方。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无鳞,密生小棘刺。粘液腺显着,位甚高,与体背缘相应弓曲,并有分枝。背鳍14~15,呈圆刀状,位于肛门后上方,与臀鳍相对;臀鳍12,形与背鳍相似;无腹鳍;胸鳍宽短,近方形;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稍带黄揭;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色而带白边的大斑点,并有一条弓形黑色横纹越背连结;背鳍基部两侧也有一大黑斑,周缘为白色。臀鳍黄色,背鳍、胸鳍、尾鳍后缘都呈灰褐色。有气囊。内脏及血液有剧毒。

多栖于水的中下层,遇敌时腹部即膨胀如球形。常以虾,蟹、蚌、鱼苗、昆虫幼体及丝状藻等为食。产卵期4~6月。分布我国沿海及珠江、长江、辽河等河内。

②虫纹东方鲀

主要特征为:背侧面具很多大小不一白斑,有些呈虫纹状。分布我国沿海。

③暗色东方鲀

主要特征为背侧面具暗色横纹5~6条,暗色横纹常具小白斑。分布我国东海和黄海。

化学成分河豚肉每100克含水分79.8克,粗蛋白质18.7克,粗脂肪0.26克,灰分1.2克。又含维生素B1-20微克,B2-100微克。

河豚的毒性物质为河豚毒素和河豚酸等。

河豚的种类颇多,体内大都含有不同量的有毒成分,无毒者极少;不同的种类及不同的组织器官,其毒性的强弱亦有差异,以卵巢及肝脏的毒素为最多,肠及皮肤次之,肉则几乎无毒,即使具有猛毒的河豚,其肉中所含毒素亦甚少。冬春之间,为河豚的产卵期,此时其肉昧最美,但体中的毒素亦最多。

药理作用河豚毒素,毒性极强。对兔的致死量(微克/公斤):口服为200,皮下注射为10,静脉注射为3;对犬、猫、兔静脉注射致死量大致相同,在3~4微克/公斤。50公斤之人皮下注射致死量可能为300微克。其作用属一种强烈的神经毒,能阻断神经干的冲动传导,麻痹横纹肌及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它不影响神经,肌肉之静息电位,却可阻断其兴奋。对平滑肌之兴奋无影响,在研究药物对平滑肌的影响以及细胞膜及钠、钾离子转运中,可用此作为药理分析的工具。对其他药理作用亦作了若干研究,临床上曾用作镇痛剂。

毒性河豚毒素存莅于河豚睾丸、卵巢、肝、脾、卵、眼球及血液内。如煮食时处理不当,即可引起中毒。一般在食后约半小时至3小时内,即发生中毒症状,先出现胃肠道局部刺激症状,继则口唇、舌、上下肢知觉迟钝;而指尖尤甚,渐至四肢运动麻痹,呼吸困难,皮肤发紫,脉搏细小频数,血压体温均下降。瞳孔散大,言语障碍,终致呼吸麻痹而死。临死时,意识大都清晰。曾对12例河豚中毒病人分别做了尿液蟾蜍毒性试验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看到:㈠河豚毒素在体内未能迅速破坏,且可持续达1~2天之久;㈡部分患者有心脏传导系统的改变-房室传导阻滞;中毒程度深者,可呈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终致死亡。急救处理:及时进行洗胃、催吐、导泻、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必要时输氧。民间用鲜橄榄、鲜芦根各4两,洗净,捣汁服。

性味甘,温,有毒。

①《食疗本草》:"有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有毒。"

③《开宝本草》:"味甘,温,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①《开宝本草》:"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去痔疾,杀虫。"

②《本草蒙筌》:"去疳匿,消肿。"

注意患疮、疥、脚气者忌服。

①《食疗本草》:"其肝毒,杀人。"

②《本草拾遗》:"其肝、子毒人。"

③《日用本草》:"发疮疥。"

④《品汇精要》:"反荆芥。燕尾者杀人。去睛并脊血。忌梁上挂尘。"

⑤《纲目》:"煮忌煤始落中。与荆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乌头相反。宜荻笋、蒌蒿菘菜。畏橄榄甘蔗芦根、粪汁。"

⑥《本经逢原》:"其毒入肝助火,莫有甚于此者,患痈疡脚气人切不可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河豚

药材名称河豚

拼音Hé Tún

英文名Ocellated puffer, Vermiculated puffer, Obscure puffer

别名赤鲑、鯸鮧鱼、鯸鲐、鲑鱼、鹕夷鱼、嗔鱼、吹肚鱼、鰗鮧、河鲀鱼、气泡鱼、胡夷鱼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纲目》:河豚,今吴、越最多。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白,有黄缕纹,无鳞、无鳃、无胆,腹下白而不光,率以三头相从为一部。彼人春月甚珍贵之,尤重其腹腴,呼为西施乳。

来源药材基源: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蚊东方鲀、暗纹东方鲀及同属多种动物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Fugu ocellatus(Osbeck)[Spheroides ocellatus Osbeck]2.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Spheroides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3.Fugu obscurus(Abe)[Spheroides obscurus Abe]

采收和储藏:四季捕捉,捕后去净内脏、血、皮、头,取净肉,鲜用或晒干。煮食河豚,应煮较长时间,以防中毒。

原形态1.弓斑东方鲀,体长一般为10-15cm,头部、体背及腹面均有细弱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光滑。头体背侧面灰褐色,微绿。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绿色而带橙色边的大斑,并有一弓形横过背部的黑绿色鞍状斑,鞍癍斑具橙色边缘。背鳍基部两侧具一圆形大黑斑。腹面白色,各鳍灰黄色。

2.虫蚊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有许多圆形和长虫纹形白点。

3.暗纹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棕褐色,背侧面具不明显的暗褐色横纹4-6条,横纹之间白色狭纹3-5条。胸鳍后上方体侧处具一圆形黑色大斑,边缘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近海,亦进入河口咸淡水区域。主食贝类、甲壳类、小鱼类。

2.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河口咸淡水中,亦进入江河。主食贝类、虾蟹及小鱼等。遇敌害时,体内气囊能使腹部膨胀。4-5月为产卵期。

3.栖息于近海和河川。杂食性,主食虾、蟹、螺、鱼苗、水生昆虫、枝角类、桡足类及植物叶片和丝状藻等。

资源分布:1.弓斑东方鲀: 分布我国沿海。

2.虫纹东方鲀: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3.暗色东方鲀: 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

化学成分豹纹东方鲀含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4-表河豚毒素(4-epi TTX),脱水河豚毒素(anhydro-TTX),并含氨基酸,甜菜碱(betaine),有机酸。

黄鳍东方鲀肌肉含二磷酸腺苷(ADP),肌苷酸(IMP),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腺苷(AMP),肌甙(inosine),次黄质又名6-羟基嘌呤(hypoxanthine)。还含河豚毒素。

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及暗色东方鲀肉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星点东方鲀的肝、皮含河豚毒素,肌肉含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三磷酸腺苷(ATP)。

药理作用河豚毒素,毒性极强。对兔的致死量(μg/kg):日服为200,皮下注射为10,静脉注射为3;对犬、猫、兔静脉注射致死量大致相同,在3-4μg/kg。50kg之人皮下注射致死量可能为300μg。其作用属一种强烈的神经毒,能阻断神经干的冲动传导,麻痹横纹肌及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它不影响神经、肌肉之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却可阻断其兴奋。对平滑肌之兴奋无影响,在研究药物对平滑肌的影响以及细胞膜及钠、钾离子转运中,可用此作为药理分析的工具。对其他药理作用亦作了若干研究,临床上曾用作镇痛剂。

炮制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实也。世传中其毒者,以至宝丹或橄榄及龙脑浸水皆可解。复得一方,惟以槐花微炒,与干胭脂等分同捣粉,水调灌之。《本草求原》:河豚,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淡水中者又次之(散子必入淡水,得咸则肥,得淡则瘦,其毒渐泄也)。有二种:背淡青黑、腹白无斑者可食,颇暖中,但助湿发毒,动风,患脚气痈疽忌之;若有赤黄斑、赤嘴赤翅者,大毒杀人。制食,须去子及嘴、目,与脊中肝内恶血,并周身脂膜,以滚盐水泡去涎。煮、忌煤火及煤落入。

性味味甘;性温;有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祛湿止痛。主阳痿;遗尿;眩晕;腰膝酸软;风湿痹痛;皮肝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久煮食(2h以上),适量。

注意疮、疥、脚气患者慎服。河豚内脏及血有剧毒。食用时须去净睾丸、卵、肝等内脏,并应将肉反得洗涤。处理不当易引起中毒。河豚中毒发病迅速而症状严重,多在吃后10-15min发病。初见恶心呕吐、腹中不适、脸色苍白,断则口唇、舌体、上下肢麻木感、疼觉迟钝,渐至四肢运动麻痹、瘫痪、共济失调、语言障碍、视里不明、听力减弱,严重者大汗淋淳、体温及血夺下降、脉博细数微弱、呼吸浅表频数、瞳 孔散大、全身呈青紫色,但神志往往清醒,心电图可见房室传导阻滞,超过8h未死亡者,一般可望恢复。

各家论述1.《开宝本草》: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去痔疾,杀虫。

2.《本草蒙筌》:去疳积,消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茶子饼

    药材名称茶子饼拼音Chá Zǐ Bǐnɡ别名枯饼(《药性考》),茶枯(《中国药植志》),茶麸、茶油巴(《广东中医》4(1):40,1959),茶子麸、茶油麸(《岭南草药志》)。出处《广东中医

  • 台湾磨盘草

    药材名称台湾磨盘草拼音Tái Wān Mó Pán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Guinea Abutilon别名台磨盘草、几内亚磨盘草。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

  • 针筒线

    药材名称针筒线拼音Zhēn Tǒnɡ Xiàn别名心胆草、柳叶菜、小对经草来源柳叶菜科柳叶菜属植物长籽柳叶菜Epilobium pyrricholophum Franch. et Savat

  • 生漆

    《中药大辞典》:生漆药材名称生漆拼音Shēnɡ Qī出处《本经》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树脂。4~5月采收。砍破树皮,承取溢出的脂液,贮存备用。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干漆"条。化学成分树

  • 马槟榔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槟榔药材名称马槟榔拼音Mǎ Bīnɡ Lɑnɡ别名屈头鸡、水槟榔、马大白、紫槟榔、太极子来源白花菜科山柑属植物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i Levl.,以种仁入药。

  • 杉叶藻

    《全国中草药汇编》:杉叶藻药材名称杉叶藻拼音Shān Yè Zǎo别名秦扯[藏名]来源杉叶藻科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至西北,西南及西藏。性味

  • 小广藤

    药材名称小广藤别名土藤、广藤、细圆藤来源防己科小广藤Pericampylus glaucus (Lam.) 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四川、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通经络,除风湿,镇

  • 松萝

    《全国中草药汇编》:松萝药材名称松萝拼音Sōnɡ Luó别名树挂、云雾草、海风藤[西北、中南、西南]、金线草、老君须来源为松萝科松萝属植物节松萝(女萝、接筋草)Usnea diffracta

  • 山芝麻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芝麻药材名称山芝麻拼音Shān Zhī Mɑ别名大山麻、石秤砣、山油麻、坡油麻来源为梧桐科山芝麻属植物山芝麻Helictercs angustifolia L.,以根或全株入药。

  • 多鳞鳞毛蕨

    药材名称多鳞鳞毛蕨拼音Duō Lín Lín Máo Jué英文名Barbate Wood Fern别名芒齿鳞毛蕨 、髯毛鳞毛蕨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多鳞鳞毛蕨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