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腧穴。《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因穴位为经络气血会聚之处,故名。参见腧穴条。
病证名。指皮肤顽麻,搔之无所觉知。《圣济总录》卷十一:“风不仁之状,皮肤搔之如隔衣是也。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血气不相与,凝痹结滞,皮肤厚,无所觉知。《内经》曰: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治宜调气
针灸著作。又名《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焦会元编。综合性针灸著作。书中除引录古代多种有关针灸文献外,还对于每个腧穴名称作了解释,并在治疗方面,提供了作者的经验。现有1937年铅印本。
病证名。指手厥阴心包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
小儿突然因心腹疼痛而啼。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小儿气血不足,肠胃挟冷,再感风寒之邪,邪气分争,攻冲上下,而致心腹刺痛作啼。甚者可表现为面易五色,状似惊痫。治疗:轻者宜补中健脾,用六神散;重者宜温中
指肩关节、肩胛周围筋骨肌肉作痛。见《甲乙经》卷十。肩为手三阳经交会处,又属肺脏分域。由外感风湿所致者,肩痛偏后,常与背痛并见。治宜祛风化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若因肺受风热者,症见肩痛偏前,痛连手臂。
小儿推拿方法。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症。①一手握住小儿腕部,另一手的拇、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无名指作屈伸摇摆活动(见《厘正按摩要术》)。②揉捏或牵拉小儿两耳耳轮(见《小儿按摩经》)。③用两手小指分别掐住小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审视瑶函》:“此症生于风轮,从上边而下,不论厚薄,但在外色白者方是。若红赤及变症,非本病也。……因其自上而下,如帘垂下,故得其名。”参见赤膜下垂条。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一。即眉疽,见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瓦松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