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东中药》。为土荆芥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热邪内扰,热伤冲任,导致崩下赤色,并见小腹疼痛,古称阳崩。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四十二问:“受热而赤者,谓之阳崩。”宜用胶艾汤。
见《四川常见中草药》。即向日葵根,详该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使君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即儿茶,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表里俱热的证候之一。《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脏腑实,气血盛者,表里俱热,则苦烦躁不安,皮骨壮热也。”治宜清解表里。用防风通圣散。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婆婆指甲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夜明砂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喘证之一。《症因脉治·喘症论》:“暑湿喘逆之因,《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此暑气也。因于湿,首如裹,面胕肿,呼吸气喘,此湿气也。暑湿袭于皮毛,干于肺胃。”症见喘息气粗,烦闷口渴,多言身重,汗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