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
即健脾。详该条。
即健脾。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莱菔子(蒸熟为末)一两,皂角(烧存性)三钱。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治食哮。
《症因脉治》卷三方。枳实、桔梗、大黄、大腹皮、桑白皮、陈皮、甘草。水煎服。治肺热腹胀作痛,胃火熏蒸,大便秘结者。
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巨搅、巨觉。位于背部,肩胛骨内上角边际,当两手相抱时,中指端尽处是穴。主治狂走,喜怒悲泣,肩胛痛等。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指心胸局部多汗。《张氏医通·杂门》:“别处无汗,独心胸一片有汗,……名曰心汗。”参见心汗条。
骨名。又名天灵盖。详该条。
病证名。出《幼科发挥》。惊风的一种证型。临床以内脏抽掣,腹痛多啼为特征。多由内伤寒冷所致。因寒则拘急,内脏掣痛。明·陈治《幼幼近编》:“内钓属脾胃虚寒,寒主收引,故伛偻拳曲,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也。”治
指形气相失之证候。形体虽肥胖而气弱气短,少气不能报息者,为形胜气,多属危重疾病。《灵枢·寿夭刚柔》:“形胜气者危。”
运气术语。指不当其位。《素问·六微旨大论》:“非位,岁不与会也。”
《医学入门》卷七方。羌活、黄柏各二钱,防风、当归尾、藁本各一钱,肉桂三分,黄芪一钱半,连翘、甘草、苍术、陈皮各五分。水二盏、酒一盏煎服。治发于足太阳经的尻臀痈,坚硬肿痛,两尺脉紧而无力者。《外科正宗》
【生卒】:?~988【介绍】:五代时医家。通经史、善医药,隐居庐山,各地远途来求医者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