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药材>山杜仲

山杜仲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杜仲

药材名称山杜仲

别名飞天驳、土杜仲[广东]、木杜仲[广西]

来源卫矛卫矛属植物疏花卫矛Euonymus laxiflorus Champ.,以根皮和树皮入药。全年可采,分别晒干或研末。

性味淡、涩,平。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骨痛,腰膝酸痛,跌打疼痛。

用法用量3~6钱,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山杜仲

药材名称山杜仲

拼音Shān Dù Zhònɡ

别名飞天驳。

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疏花杜仲的根及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laxiflorus Champ.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收,切片、晒干。

原形态疏花杜仲常绿灌木,植株高达5m。小枝四棱形,树皮及叶折断有丝。单叶对生;叶柄长3-5mm;叶片薄革质,有光泽,卵状椭圆形或窄椭圆形至卵形,长5-10cm,宽2-5cm,先端渐尖,边缘有栈锯齿或近全缘,基部阔楔形。聚伞花序腋生,有花5-9朵,总花梗长2-5cm,分枝及花梗长约1cm,花5数,紫红色或淡红色,径约lcm;雄蕊无花丝,雌蕊无花柱。蒴果紫红色,倒锥形,先端截平,分裂。种子红褐色,具红色假种皮。花期4-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深厚、疏松而肥沃的砂质壤土种植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秋季果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果皮杂质,秋播随采随播,春播于3月,开沟条播,沟距25cm,沟深2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上浇水保湿。当苗高35cm左右即可按行株距300cm×250cm开穴,施足基肥,每穴栽1株。扦插繁殖:于春季剪取未萌芽的2年生枝条,截成长25cm插于苗床上育苗。育苗1年后移苗定植。

性味甘;辛;微温

归经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活血解毒;利水。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骨折;疮疡肿毒;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浸酒搽。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灯心草根

    《中药大辞典》:灯心草根药材名称灯心草根拼音Dēnɡ Xīn Cǎo Gēn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根及根茎。夏、秋采取。性味《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功

  • 慕荷

    药材名称慕荷拼音Mù Hé别名黄药子、索骨丹、老汉求(《陕西中药志》),猪屎七、秤杆七、老蛇盘、天蓬伞、红苕七、麻鹞子、红药子、金毛狗(《陕西中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虎

  • 中国繁缕

    药材名称中国繁缕拼音Zhōnɡ Guó Fán Lǚ别名鸦雀子窝来源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中国繁缕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llaria chinensis Regel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

  • 野桂皮

    药材名称野桂皮拼音Yě Guì 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华南桂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austrosinense H.T.Chang[C.chingii Metc.]采收

  • 翅果唐松草

    药材名称翅果唐松草拼音Chì Guǒ Tánɡ Sōnɡ Cǎo别名猫爪子(《吉林中草药》),红莲(藏名)。出处《吉林中草药》来源为毛良种植物翅果唐松草的全草或根及根茎。秋季采挖根

  • 樗叶花椒皮

    药材名称樗叶花椒皮拼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树皮。立夏前后,剥取树皮,晒干。生境分部产浙江、福建等地。性状干燥树皮呈

  • 糠油

    药材名称糠油拼音Kānɡ Yóu出处《验方新编》来源为从米皮糠中提取的脂肪油。制法用大碗一只,以纸紧糊碗口(纸上用针刺若干细孔),上堆细米糠成尖塔状,引火缓缓燃烧米糠,烧至离纸三分许时(不可

  • 小冬青

    药材名称小冬青拼音Xiǎo Dōnɡ Q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三花冬青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ex triflora B1.[I.horsfieldii Miq.]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

  • 红雪柳

    药材名称红雪柳别名红色大雪柳、大雪柳、雪柳、大理山梗菜来源桔梗科红雪柳Lobelia taliensis Diels,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辛,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杀菌,解毒。主治疟疾

  • 亚麻

    《中药大辞典》:亚麻药材名称亚麻拼音Yà Má别名鸦麻(《本草图经》),胡麻饭(《滇南本草》),山西胡麻(《植物名实图考》),山脂麻、胡脂麻(《中国药植志》),胡麻(《昆明民间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