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药材>竹蠹虫蛀末

竹蠹虫蛀末

《中药大辞典》:竹蠹虫蛀末

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

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别名竹蛀屑(《圣惠方》)。

出处《纲目》

来源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虫蚀害竹秆后的蛀屑

功能主治《纲门》:"治聤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用法用量外用:撒敷或调涂。

复方①治聤耳出脓:竹蛀屑、狼牙、白蔹等分。同研令细,每用少许,纳于耳中。(《圣惠方》)

⑦治汤火灼烂:竹中蠹虫末,涂之。(《备急方》)

⑧治湿毒臁疮:枯竹蛀屑、黄柏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搽之,日一上。(《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蠹虫蛀末

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

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英文名frass by bamboo moth

别名竹蛀屑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蚀害竹竿后的蛀屑。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

采收和储藏:捕捉竹蠹虫时,同时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

原形态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去湿敛疮。主耵耳流脓水;湿毒臁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撒敷或调涂。

各家论述《纲目》:治耵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核子木

    药材名称核子木拼音Hé Zǐ Mù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核子木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rottetia racemosa(Oliv.) Loes.[Ilex racemosa Oliv

  • 雀舌草

    药材名称雀舌草拼音Què Shé Cǎo别名滨繁缕从、石灰草、抽筋草来源石竹科雀舌草Stellaria alsine Grimm.[S. uliginosa Murr.],以全草入

  • 柃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柃木药材名称柃木拼音Línɡ Mù别名细叶菜、海岸柃来源山茶科柃木属植物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以茎、叶、果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

  • 人参

    《中国药典》:人参药材名称人参拼音Rén Shēn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

  • 蔷薇根

    《中药大辞典》:蔷薇根药材名称蔷薇根拼音Qiánɡ Wēi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根。全年可采,挖取后,洗净晒干。化学成分根含委陵菜酸。根皮含鞣质23.3%。鲜叶含维生

  • 二色补血草

    《中药大辞典》:二色补血草药材名称二色补血草拼音èr Sè Bǔ Xuè Cǎo别名燎眉蒿(《甘肃中草药手册》),补血草、扫帚草、匙叶草、血见愁(《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

  • 白花柴

    药材名称白花柴别名米念巴、白花树、翠容叶来源亚麻科白花柴Tirpitzia ovoidea Chun et How,以枝、茎、叶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舒筋活络。跌打损伤,

  • 布渣叶

    药材名称布渣叶拼音Bù Zhā Yè别名蓑衣子、破布叶、麻布叶、烂布渣、布包木、破布树、薢宝叶来源为椴树科破布叶属植物破布树Microcos paniculata.的叶。夏秋采叶,

  • 毡盖木耳

    药材名称毡盖木耳拼音Zhān Gài Mù ěr来源药材基源:为木耳科真菌植物毡盖木耳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uricularia mesenterica(Dicks.)Pers.原形态子实体

  • 霹水草

    药材名称霹水草拼音Pī Shuí Cǎo别名如意草(《滇南本草》),鸡冠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蓝耳草的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生披散